Hineve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Hineve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未显示2个用户的34个中间版本)
第6行: 第6行:
  她似乎能感受到晶石的震动, 随着光芒明暗一同起伏。
  她似乎能感受到晶石的震动, 随着光芒明暗一同起伏。
  "就是她, 所谓的'神明遗物'"。
  "就是她, 所谓的'神明遗物'"。
  矩阵, 一个完美的正六面体, 恬静地悬浮在她的黑曜石基座上, 旋转着, 翠晶石的影子投在矩阵上, 如同夜空的剪影中运转着点点繁星。
  矩阵, 一个完美的正六面体, 恬静地悬浮在她的黑曜石基座上, 旋转着, 深邃的黑,翠晶石的光芒投在她光滑的表面上, 如同夜空的剪影中运转着点点繁星。


"矩阵"于1167年在[[极北平原]]中部被发现, "矩阵"是一个边长4.31米的黑色立方体, 表面光滑且有光泽, 能够自主悬浮在宽三米的正方形黑曜石基座上, 使用高纯度的[[贫晶石]]或[[氪晶石]]均无法在其上留下划痕。
矩阵是来自[[古北帝国]]的古遗物,有着无比坚实的保护壳,守候着其内浩如烟海的知识数据与各类样本,似乎记述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某个对象,就是矩阵存在的意义。


后来有人发现, "矩阵"的自旋周期与极北平原中部的辉光天象有关, 矩阵中隐藏的秘密可能比想象的更多。
但可惜的是,即便其坚固程度远超钢铁,矩阵仍在远古时期的某个时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导致它丧失了大部分机能并丢失了'''几乎所有数据''',外壳保护性地锁死,导致其无法自行激活以帮助魏启大陆文明进行科技提升。直到魏启历20世纪中叶,保护壳由于某种内部错误而彻底失能,人们才得到了一些古北帝国智慧的碎片。矩阵内有一条数据项记录了上千条神秘的坐标,曾经独占矩阵的[[IAMI]]恢复了这些坐标中的一小部分并对它们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部分坐标完全没有意义,另一部分坐标处能检测到超过常规量的魏启辐射,在对部分坐标地点的发掘中挖出了一些材质与矩阵外壳类似的碎块,似乎曾经存在无数类似的矩阵,不过都在[[“清算”]]中消失了。
 
=内容=
矩阵内保存着一套可以勉强运行的[[莫诺密码]]的教授系统,并以莫诺密码的形式保存了大量数据和一些样本——可惜的是,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都因为远古时期的某种损伤而发生了错乱。[[IAMI]]从矩阵中恢复了极少量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建立了[[矩阵科技]]体系。矩阵中还包含着不少记叙历史的资料,不过损毁极为严重,似乎与[[神代]]的各种传说和宗教有关,但人们还是很难猜测其原本含义。


魏启历1960年, 某国际研究小组获批准使用热刀尝试破坏矩阵外壳, 令人惊讶地失败了, 矩阵完好如初。
=历史=
=历史=
1731年, 德·阿丽安·娜学士发现矩阵产生的奇异[[魏启场]]能将[[魏启]]递送至场内物体(后来证实这是[[传递场]]第一次被发现)。总而言之, 矩阵源源不断地以恒定速率向外界辐射能量超过千年之久, [[胡意志帝国理工大学]]成立矩阵研究室, 在此后近两百年间进展甚微。
"矩阵"于1167年在[[风暴顶]]裂隙底部被发现,与其一起被发现的还有[[艾希可]][[圣座]]的残骸。"矩阵"是一个边长4.3米的黑色立方体,表面光滑且有光泽,能够自主悬浮在宽三米的正方形黑曜石基座上,使用高纯度的[[贫晶石]]或[[氪晶石]]均无法在其上留下划痕。
 
魏启历1731年,德·阿丽安·娜学士发现矩阵能将[[魏启]]以某种方式递送至附近物体中(后来证实这是辐射性质第一次被发现)。总而言之,矩阵源源不断地以恒定速率向外界辐射魏启超过千年之久,[[胡意志帝国理工大学]]成立矩阵研究室,在此后近两百年间进展甚微。
 
魏启历1866年,数学家、星象学家德·阿丽安·北芪发现, "矩阵"的自旋周期与极北平原中部的辉光天象有关,矩阵中隐藏的秘密可能比想象的更多,同年,他找出了更多关于矩阵的细节,诸如矩阵在万有重力<ref>参照:[[基本约定]]</ref>方向平面上的投影永远是一个边长比为精确<ref>依靠当时测量工具发现精度更高的测量产生的结果会更趋近于这个比值,但这一结论被[[IAMI]]在魏启历2099年打破,他们用先进的仪器测出了矩阵的制造误差,但当时仍然无法凭借任何工艺造出矩阵此类精度。</ref>2:2:2:1:1:1的规则六边形,矩阵六角在旋转中的变化轨迹为一个完整精准的弗洛安娜曲线<ref>信口胡诌,不必考究</ref>等等。
 
魏启历1921年,"矩阵研究室"宣布,,可能初步解析了"矩阵"的运行原理。
 
魏启历1922年,某国际研究小组获批准使用热刀尝试破坏矩阵外壳,令人惊讶地失败了,矩阵完好如初。
 
魏启历1924年,胡意志帝国突然解散矩阵研究室,并封杀一切外国学者接触矩阵的途径,或许他们发现了什么。
 
1941年,一颗来路不明的"矩阵核心"被作为划时代的能量供应系统送上战场,利用高强度[[应力场]]和[[传递场]]工作的新式武器“海神戟”M-3-1也被装载在[[Ashctana]]号上,关于矩阵中发现的神秘科技一直是最高机密。


1921年,"矩阵研究室"可能初步解析了"矩阵"的运行原理。
魏启历1944年初,难以置信的第二代应力武器出现在第三次魏启大战战场中。


魏启历1922年, 某国际研究小组获批准使用热刀尝试破坏矩阵外壳, 令人惊讶地失败了, 矩阵完好如初。
魏启历1944年,[[西联盟]]摧枯拉朽地击败了[[东联盟]],这在某种意义上依赖矩阵科技的支援。战争结束后,[[胡意志帝国]]提供诶各国的诡异武器陆续被帝国回收。


魏启历1924年, 胡意志帝国突然解散矩阵研究室, 并封杀一切外国学者接触矩阵的途径, 或许他们发现了什么。
魏启历1944年末,第三次魏启大战走入最后阶段,战胜五国一致要求帝国将矩阵的研究工作公开,后者表示矩阵已经与1924年损毁,但是没有任何证据。


1932年, 实验性的"矩阵核心"被作为划时代的能量供应系统送上战场, 第一批利用高强度[[应力场]]和[[传递场]]工作的新式武器也被装载在[[Ashctana]]号上, 关于矩阵中发现的神秘科技一直是最高机密。
魏启历2224年,[[IAMI]]将矩阵内包含的原始信息和所有解密档案上传在了世界万维网上,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魏启历1937年, 难以置信的第二代应力武器出现在第三次魏启大战战场中, [[西联盟]]借此扭转战局, 并摧枯拉朽地击败了[[东联盟]], 战争结束后, [[胡意志帝国]]支援各国的诡异应力武器在某天凌晨出于未知原因突然大量失效。
{{折叠文字|折叠内容=
[[艾纳]]——[[IAMI]]档案记录


魏启历1949年, UPW成立时, 战胜国一致要求帝国将矩阵的研究工作公开, 后者表示矩阵已经与1924年损毁, 但是没有任何证据。
[[M-245再造计划]]——[[IAMI]]档案记录
}}


[[分类:正传]]
[[分类: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