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意志内战: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3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总览= | =总览= | ||
徐意志内战(Eckes Civil War,1950.9-1999. | 徐意志内战(Eckes Civil War,1950.9-1999.4),又称“半世纪战争”或“第二次徐意志内战”<ref>第一次徐意志内战详见[[红色矢车菊革命]]。</ref>,是[[徐意志联邦共和国]]于魏启历1950年4月发生的剧烈动荡,以9月1日临时联邦政府成立、两方正式开始对抗开始,魏启历1950年代到90年代的一系列徐意志境内的福兰德法西斯军政府<ref>正式名称为“大徐意志国”,但人们一般称之为“徐意志帝国”或简称“帝国”。其正规军的正式名称为“大徐意志国护国队”,官方简称为“政府军”,但人们一般称之为“帝国护国队”或“帝国军”。</ref>与临时联邦政府<ref>正式名称为“徐意志联邦共和国”,但人们一般称之为“义军同盟”。其正规军的正式名称为“徐意志联邦护国队”,但人们一般称之为“联邦军”。</ref>间的战争和大小冲突的总称。魏启历1999年,随着临时联邦政府的胜利,这场进行了长达接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前正式落下了帷幕,徐意志内战的结束标志着“前废土时代”的正式结束。 | ||
徐意志内战起因于[[第三次魏启大战]]后的1946年,徐意志联邦领导人[[ | 徐意志内战起因于[[第三次魏启大战]]后的1946年,徐意志联邦领导人[[卡岚瑟·古苏]]因战争后遗症而自杀。卡岚瑟自杀后的联邦领导人无以为继,副总统瑟莱顿紧急继任总统并在随后的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胜出。魏启历1950年4月,参议院议长兼国防部长[[福兰德·叶]]纠集其下属军官一同发动“[[发热政变]]”,用武力占领了国会和首都各要地,宣告成立了军政一体的法西斯主义“大徐意志国”,随后在“选举”中被选为“总统”<ref>该“总统”没有任期限制,且大徐意志国议会(帝国议会)没有定期选举,因此“总统”也被人们称之为“元首”,一半是表面对福兰德的尊敬,一半是暗讽他的独裁者本质。</ref> | ||
魏启历1950年5月,原联邦的欧开共和国、英欧凯米共和国以及白欧共和国宣布加入帝国,而剩余三个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仍激烈抵抗。6月初,阿纳凯米共和国、伊蕾珂共和国、斐开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宣布组成临时联邦政府,在前[[第三次魏启大战]]将军[[ | 魏启历1950年5月,原联邦的欧开共和国、英欧凯米共和国以及白欧共和国宣布加入帝国,而剩余三个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仍激烈抵抗。6月初,阿纳凯米共和国、伊蕾珂共和国、斐开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宣布组成临时联邦政府,在前[[第三次魏启大战]]将军[[博立尔·古苏]]的领导下正式与福兰德军政府展开斗争。 | ||
在长达接近半个世纪的对抗与斗争中,双方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低烈度的热战与焦灼的对抗,也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许多民间的经济交流通道与开放渠道,并保护着关乎基础民生的基建运作。但大规模冲突仍然时不时发生,帝国军和联邦军有时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攻击对方的城市等交通要地。战争中也出现过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比如魏启历1975年8月的观星季休战。长时间的内战重创了徐意志的经济,这让徐意志境内治安混乱,民生困顿,政府治理能力大幅度下跌,直到战争结束才开始恢复。 | |||
=主要领导人与将领= | =主要领导人与将领= | ||
第18行: | 第16行: | ||
! 姓名 !! 生卒年 !! 政治职务 !! 主要军事职务 !! 军衔 | ! 姓名 !! 生卒年 !! 政治职务 !! 主要军事职务 !! 军衔 | ||
|- | |- | ||
| [[ | | [[博立尔·古苏]] || 1899-1984 || 临时总统 || 第一军区总指挥 || 上将 | ||
|- | |- | ||
| [[安娜·贝宁可]] || 1927-2003 || 临时总统 || - || - | | [[安娜·贝宁可]] || 1927-2003 || 临时总统 || - || - | ||
第24行: | 第22行: | ||
| [[威廉·洛斯德]] || 1926-1998 || 临时总统 || 新联邦第2军副总参谋长 || 准将-上将 | | [[威廉·洛斯德]] || 1926-1998 || 临时总统 || 新联邦第2军副总参谋长 || 准将-上将 | ||
|- | |- | ||
| [[考恩斯·赫劳]] || | | [[考恩斯·赫劳]] || 1920-2005 || 阿纳凯米共和国行政长官,临时总统 || - || - | ||
|- | |- | ||
| [[ | | [[科特瓦尔·埃克斯]] || 1924-2014 || 临时总统 || - || - | ||
|- | |- | ||
| [[克拉松·洛名·徐·次]] || 1905-2001 || 临时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 第四军区总参谋长,新联邦第5军总司令 || 上将 | | [[克拉松·洛名·徐·次]] || 1905-2001 || 临时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 第四军区总参谋长,新联邦第5军总司令 || 上将 | ||
第43行: | 第41行: | ||
|- | |- | ||
| [[施华洛·格林]] || 1930-2011 || 临时国务卿 || - || - | | [[施华洛·格林]] || 1930-2011 || 临时国务卿 || - || - | ||
|- | |||
| [[德拉诺·金斯兰]] || 1909-2000 || - || 第25装甲师师长,新联邦第8军总司令 || 上校-上将 | |||
|} | |} | ||
第53行: | 第53行: | ||
| [[福兰德·叶]] || 1908-? || “总统” || 国务军事委员长 || 少将-“元帅” | | [[福兰德·叶]] || 1908-? || “总统” || 国务军事委员长 || 少将-“元帅” | ||
|- | |- | ||
| [[科尔道夫·古佩]] || 1919-2002 || - || | | [[科尔道夫·古佩]] || 1919-2002 || - || 陆军第1军总司令,南方集团军总司令 || 少将-上将 | ||
|- | |||
| [[迈勒斯·诺蒂卡斯]] || 1923-2005 || - || 陆军第2军总司令,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 中校-上将 | |||
|- | |- | ||
| [[斯德尔·珀斯]] || 1908-1992 || - || 新首都卫戍队队长,陆军第3军总司令 || 中将-上将 | | [[斯德尔·珀斯]] || 1908-1992 || - || 新首都卫戍队队长,陆军第3军总司令 || 中将-上将 | ||
第59行: | 第61行: | ||
| [[沙哈尔·铁林]] || 1909-1987 || - || 陆军第12军总司令 || 中将-上将 | | [[沙哈尔·铁林]] || 1909-1987 || - || 陆军第12军总司令 || 中将-上将 | ||
|- | |- | ||
| [[格尔贝莱·福特]] || 1944-2013 || - || 新首都卫戍队队长,陆军第21军总司令 || 少尉- | | [[格尔贝莱·福特]] || 1944-2013 || - || 新首都卫戍队队长,陆军第21军总司令 || 少尉-上将 | ||
|- | |- | ||
| [[卡尔萨拉·金斯]] || 1950-2021 || - || 陆军第60军总司令 || 少尉- | | [[卡尔萨拉·金斯]] || 1950-2021 || - || 陆军第60军总司令 || 少尉-上将 | ||
|- | |- | ||
| [[萨拉齐·华法林]] || 1940-2013 || - || 陆军第4军总司令 || 少尉- | | [[萨拉齐·华法林]] || 1940-2013 || - || 陆军第4军总司令 || 少尉-上将 | ||
|} | |} | ||
第85行: | 第87行: | ||
[[文件:徐意志联邦共和国新联邦第1军.png|thumb|{{居中|新联邦第1军军旗}}]] | [[文件:徐意志联邦共和国新联邦第1军.png|thumb|{{居中|新联邦第1军军旗}}]] | ||
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萨斯·维德]]上将在被逮捕前通过秘密电报要求[[法蒂阿尔·赫伯茨]]和[[克拉松·洛名·徐·次]] | 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萨斯·维德]]上将在被逮捕前通过秘密电报要求[[法蒂阿尔·赫伯茨]]和[[克拉松·洛名·徐·次]]组织军队阻止政变。从陆军本部秘密电报得知政变消息的第三军区(东北军区)参谋总长法蒂阿尔上将在震惊之余,命令全自治共和国所有地区进入严格的戒严状态。法蒂阿尔联系上了阿纳凯米共和国行政长官[[考恩斯·赫劳]],考恩斯迅速集结了自治共和国政府内阁会议并希望联系其他军区的指挥官但军用主干电话线已经被福兰德集团切断。 | ||
因为通往斐开共和国第四军区(北部军区)的电话线被切断,因此第四军区参谋总长克拉松上将并没有接到法蒂阿尔的电话,但萨斯的电报让克拉松迅速组织了陆军第5军共5个步兵师在自治共和国边境线整装待命。 | |||
魏启历1950年7月12日至13日,福兰德军部[[科尔道夫·古佩]] | 魏启历1950年7月12日至13日,福兰德军部[[科尔道夫·古佩]]少将指挥的陆军第1军第9、第18、第20步兵师分批向东北方向和北方向开进阿纳凯米共和国和斐开共和国领土。13日晚22:30,在[[爱克莱尔]][[大泊湖]]畔与克拉松的陆军第5军相遇,两军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但在一声不明的枪响(有认为是走火)后,精神紧绷的两军开始激烈交火。最终以克拉松逼退第1军的进攻告终,克拉松部共伤亡300余人,科尔道夫·古佩损失不到500人。 | ||
===临时联邦政府=== | ===临时联邦政府=== | ||
魏启历1950年4月3日清晨7时,得知政变消息的第一军区(首都军区)总指挥[[博立尔·古苏·徐·次]] | 魏启历1950年4月3日清晨7时,得知政变消息的第一军区(首都军区)总指挥[[博立尔·古苏·徐·次]]上将在陆军本部被叛变的下属胁迫要求加入福兰德军政府,博立尔以上厕所的借口砸开厕所玻璃跳窗逃跑。因福兰德政府刚政变成功,根基未稳,因此博立尔在忠心的随行秘书开车接应下逃出生天。博立尔得知整个首都的部队全部参与了军事政变,除此之外欧开共和国、英欧凯米共和国以及白欧共和国也因该地军官叛乱而被占领。因此博立尔选择转进[[伊休山脉]],并在易守难攻的[[斐开]]重新组织部队。 | ||
[[ | [[威廉·洛斯德]]准将是克拉松上将的秘书,也是负责对外联络的高级官员。他在博立尔逃离凯米斯崔后便设法与其取得了联系,并在路途中给予了博立尔一行人接应,使他们能够安全抵达斐开。魏启历1950年4月7日,历经九死一生的博立尔和他的随行秘书终于抵达了斐开,他被仍然忠于联邦政府的人民当做救世主看待。博立尔一到达斐开,便立即联系了仍然在抵抗福兰德军部的军官,很快便与威廉、法蒂阿尔和克拉松取得了联系。 | ||
魏启历1950年9月1日,博立尔在斐开重新组建的临时联邦议会当选临时联邦政府临时总统。 | |||
博立尔在国际上广泛寻求援助,但只有[[胡意志帝国]]愿意提供极为有限的武器援助,还是已经过时的三战武器装备。然而此时帝国军正在步步紧逼,临时联邦政府的处境岌岌可危。 | 博立尔在国际上广泛寻求援助,但只有[[胡意志帝国]]愿意提供极为有限的武器援助,还是已经过时的三战武器装备。然而此时帝国军正在步步紧逼,临时联邦政府的处境岌岌可危。 | ||
=== | |||
===伊蕾珂会战=== | |||
此时,是周日的清晨。[[伊蕾珂共和国]]的各所学校刚在前一天举办了离校派对,乐队停了下来,十二年级的毕业生将迎来新的一天。[[伊蕾珂]]的青年们,像往常一样去往大广场;[[金斯兰]]的民众来到[[金斯兰河]]畔;[[特利瑟斯]]和[[林德曼]]依然处在白夜之中。凌晨3点45分,太阳在[[扎伊切克]]的上空升起——而此时,帝国的飞机已在突袭的途中。巨型探照灯和数百辆卡车的车灯将天空和大地照得如同白昼般明亮,火箭炮不停地呼啸,随着坦克的轰鸣声,伊蕾珂会战开始了。 | |||
魏启历1950年10月3日凌晨,帝国军突然出动数百架飞机轰击联邦军西方特别军区的26个机场,当天击毁联邦军飞机738架,夺得制空权。帝国军第3装甲集群从[[白欧]]的基地出发,在联邦军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的接合部突破防御,尔后向[[丽芙]]、[[扎伊切克]]方向发展进攻,第9集团军随后跟进;第2装甲集群从[[佩德罗]]以东地域出发,迂回[[林德曼]]要塞,继而向[[特利瑟斯]]、[[伊尔斯]]方向快速推进,第4集团军随后跟进。 | |||
7日,帝国军占领丽芙。联邦军第10和第3集团军各一部向该市实施反突击,未达目的。10日,帝国军占领扎伊切克。12日,帝国军英欧凯米方面军向北进攻、实施两翼包围,联邦军西方面军后方受到严重威胁,使其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联邦军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奉命通过仅剩60公里宽的走廊,撤离至伊蕾珂。15~17日,帝国军2个装甲集群先后进至[[伊尔斯]]近郊,并于20日占领该市;西方面军主力第3、第10集团军的11个师在[[卡斯兰娜]]和伊蕾珂之间地域陷入合围。25日,帝国军第9和第4集团军在伊蕾珂以东会合,将被围联邦军分割为两部分。11月2日,被围联邦军大部被歼,一部分散突围至胡意志帝国和冉青人民共和国境内,一部在帝国军后方开展游击活动。据帝国军战报:此役俘虏联邦军约12.4万人,缴获坦克422辆、火炮609门,几乎占领伊蕾珂全境。 | |||
随着伊蕾珂战役的失利,或是说整个伊蕾珂地区的失败,迫使联邦政府丢失了西部的最后一块领土,只能将全部部队集中于东北部区域进行防守。 | |||
===第一次阿纳凯米战役=== | ===第一次阿纳凯米战役=== | ||
魏启历1958年8月初,帝国军拦截准备支援阿纳凯米的联邦军,发生大规模交火。帝国军动用了超过200辆坦克,500架次飞机轰炸,以及20万人规模进行进攻;而此时联邦军包括城内守军才只有不到12万人,只有不到30辆坦克以及少量破旧装甲车,城外机场已经沦陷,没有任何可用的空中力量与之对抗。 | |||
最终第一次阿纳凯米会战以联邦军的惨败而告终。月末,帝国军攻入[[阿纳凯米]]城内,阿纳凯米共和国全境陷落。城将破之时,3000名将士自愿成为敢死队拖住敌军,为大部队的成功撤离做掩护。8月30日破晓时,奉命守城的[[威廉·徐·洛斯德]]少将率领剩余不到4万守军从北端突围,在损伤惨重的情况下,大约只有3万名将士成功撤回北部的斐开。 | |||
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联邦军的士气,使临时联邦政府控制的领土几乎失去了一半,迫使义军同盟几乎只能龟缩在北部的山区地带,整个临时联邦政府都弥漫着不安和颓败的气氛。 | 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联邦军的士气,使临时联邦政府控制的领土几乎失去了一半,迫使义军同盟几乎只能龟缩在北部的山区地带,整个临时联邦政府都弥漫着不安和颓败的气氛。 | ||
第144行: | 第153行: | ||
魏启历1960年1月21日,福兰德政府正式审判了被软禁的前总统[[瑟莱顿·福特]]、前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萨斯·维德]]、前国务卿、前众议院议长、前参议院议长以及数位前政府高官,在没有陪审团出席的情况下判决以上数十人犯叛国罪并判处无期徒刑至死刑不等。1月23日,瑟莱顿、萨斯等人被秘密处决。此事一出,全国乃至全大陆一片哗然。 | 魏启历1960年1月21日,福兰德政府正式审判了被软禁的前总统[[瑟莱顿·福特]]、前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萨斯·维德]]、前国务卿、前众议院议长、前参议院议长以及数位前政府高官,在没有陪审团出席的情况下判决以上数十人犯叛国罪并判处无期徒刑至死刑不等。1月23日,瑟莱顿、萨斯等人被秘密处决。此事一出,全国乃至全大陆一片哗然。 | ||
1月24日,140名民主运动人士因要求民主而被逮捕及拷问。1月27日,临时联邦政府支持下的数十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促进民主化国民宣言》,要求福兰德下台。1月28日至2月1日,先是首都[[ | 1月24日,140名民主运动人士因要求民主而被逮捕及拷问。1月27日,临时联邦政府支持下的数十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促进民主化国民宣言》,要求福兰德下台。1月28日至2月1日,先是首都[[凯米斯崔]],后扩散到全国各地,全国爆发了工人及学生示威浪潮,要求民主。1月28日,福兰德军政府公布了戒严令,宣布在首都和首府范围内禁止一切政治活动,禁止集会游行。但民众示威浪潮随之更扩大,要求撤销戒严令和福兰德下台。1月31日,约10万名大学生在凯米斯崔中心集会,向军政府示威。 | ||
魏启历1960年2月1日,游行示威运动抵达最高潮阶段。这是一次由市民自发的要求民主运动,当时掌权的福兰德政府下令武力镇压这次运动,造成大量平民和学生死亡和受伤。同日,福兰德政府军部发布紧急戒严令,进一步扩大戒严范围至全国,禁止一切政治活动,关闭大学校园,禁止召开帝国议会,禁止批评国家元首,还拘捕了民主运动领袖和学生。同时组建戒严军分六路包围了首都凯米斯崔,甚至动用飞机空运军队。 | |||
[[文件:徐意志内战-戒严部队.png|thumb|{{居中|戒严部队}}]] | [[文件:徐意志内战-戒严部队.png|thumb|{{居中|戒严部队}}]] | ||
魏启历1960年2月2日当天上午10点,在民主运动大本营[[徐意志联邦大学]] | 魏启历1960年2月2日当天上午10点,在民主运动大本营[[徐意志联邦大学]],戒严军与学生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军队打死学生数人、逮捕多人。激动的联邦大学学生和市民奋起抗争,聚集于帝国议会大厦前广场,拉开了“2·2民主运动”序幕。一句“到大厦去”成了当年最激荡凯米斯崔市民的口号。学生与市民以议会大厦为中心,到凯米斯崔火车站、高速巴士总站等地阻拦戒严军进城。军队向人群开火。2月2日晚,20万人在议会大厦集会、示威。市民组织了200多辆出租车、公共巴士突破戒严军封锁线到议会大厦助威。戒严军切断了凯米斯崔与外界的联系,担心失控,3日凌晨向示威人群开火,造成54人死亡。3日,多达30万的老百姓来到议会大厦,广场及周围的街区都挤得水泄不通。愤怒的市民成立了“民众抗争本部”,进行长达一周的有组织有系统的对抗活动:组织市民军,与戒严军武装对抗。他们从警察局和军队那里抢夺了部分武器,与军队开展了街垒战,占领了议会大厦。市民军迫使戒严军一度撤回到郊外。整个抗争期间,还训练市民使用枪械。由于有武装冲突,所以后来也有历史学家称作“2·2暴动”或“2·2起义”。 | ||
他们还成立市民收拾对策委员会。与政府当局谈判:让死难者家属认领抗争者尸体、戒严军释放被捕的民众并撤出议会大厦及市中心、市民军交出武器;组织救援、发动募捐、提供后勤保障;为抗争人士提供食物及日常补给等等。医生、护士全力抢救受伤者,连娼妓都为伤者献血。 | 他们还成立市民收拾对策委员会。与政府当局谈判:让死难者家属认领抗争者尸体、戒严军释放被捕的民众并撤出议会大厦及市中心、市民军交出武器;组织救援、发动募捐、提供后勤保障;为抗争人士提供食物及日常补给等等。医生、护士全力抢救受伤者,连娼妓都为伤者献血。 | ||
第156行: | 第165行: | ||
2月4、5、6日连续三天晚上数万市民在议会大厦前广场召开“守护民主市民大会”,决心与福兰德军政府对抗到最后一刻。 | 2月4、5、6日连续三天晚上数万市民在议会大厦前广场召开“守护民主市民大会”,决心与福兰德军政府对抗到最后一刻。 | ||
市民们还突破军政府新闻封锁,向全国说明凯米斯崔发生的真相。政府控制的各媒体不仅不客观报道事件的进展,还歪曲事实。市民纵火焚烧几家电台和报社,并自己编发了《民主市民会报》,向全国发布凯米斯崔的抗争消息,如实地揭露戒严军的暴行。 | |||
但是最终在戒严军的血腥镇压下,2月10日,无数凯米斯崔市民在斗争中牺牲了,2·2民主运动失败了。 | |||
从表面上来看,2·2民主运动也由此告一段落。但是在徐意志内战结束以后,2·2民主运动已经被证明是历史的胜利,而不是失败。当时在凯米斯崔牺牲的无数无辜生命也是历史的英雄,2·2民主化抗争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失败的经验却使得60年代直至90年代抵抗独裁政权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民主化运动势头也因此高涨。2·2民主运动也被此时鞭长莫及的临时联邦政府认定为民众抗争的整个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除此之外,2·2民主运动还加速了[[夜迁运动]]的到来。遭镇压后,包括[[徐意志联邦重工]]在内的大小企业相继宣布成立武装工会,正式发起大罢工和武装暴动。 | |||
===夜迁运动=== | ===夜迁运动=== | ||
魏启历1960年2月10日,福兰德政府宣布全国进入进一步的特级戒严状态,出动军队镇压暴动的企业,与武装工会在街道上展开猛烈交火。随着政府军支援的不断增加,武装工会逐渐落入下风。 | 魏启历1960年2月10日,福兰德政府宣布全国进入进一步的特级戒严状态,出动军队镇压暴动的企业,与武装工会在街道上展开猛烈交火。随着政府军支援的不断增加,武装工会逐渐落入下风。 | ||
2月11日凌晨,形势急转直下。三百家位于凯米斯崔北城的企业趁着夜色,在武装工会的掩护下,组织车队带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人员分批从北城工业区撤出,向着北方临时联邦政府的方向前进。途中遭遇政府军的围追堵截,企业车队损失惨重。2月12日,得知消息的克拉松从前线调出来两个营前来接应车队,他们最终在2月15日成功抵达[[斐开]]。 | |||
夜迁运动沉重打击了福兰德政府的工业实力。因为北城工业区是联邦最为重要的工业中心,虽然没能将绝大部分工业设备带走,但武装工会在临走前炸毁了几乎所有没能带走的设备。失去了这些重要工业企业的福兰德政府,在数年之内也难以恢复到从前的工业水平。而临时联邦政府则获得了这些工业设备,更重要的是这些宝贵的熟练技术人员,使临时联邦政府和福兰德政府的实力开始实现两级反转。 | 夜迁运动沉重打击了福兰德政府的工业实力。因为北城工业区是联邦最为重要的工业中心,虽然没能将绝大部分工业设备带走,但武装工会在临走前炸毁了几乎所有没能带走的设备。失去了这些重要工业企业的福兰德政府,在数年之内也难以恢复到从前的工业水平。而临时联邦政府则获得了这些工业设备,更重要的是这些宝贵的熟练技术人员,使临时联邦政府和福兰德政府的实力开始实现两级反转。 | ||
第174行: | 第183行: | ||
===第二次阿纳凯米战役=== | ===第二次阿纳凯米战役=== | ||
魏启历1968年6月4日上午,帝国军第4装甲集团军遭到联邦军的大规模炮轰。帝国军发现桥头被击破,和阿纳凯米在短期内被解放。新联邦第1方面军的目标是建速向西面的城镇[[艾斯德斯]]、[[雷诺尔德]]、[[梅杰尔]]、[[莱施]]、[[尼汉]]、[[托雷特]]推进。这将切断通向帝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铁路线和将初步包围帝国南方集团军群。 | |||
该计划是雄心勃勃的,但同时[[查尔德林·格林]]也不是顺利实施。通常不动声色的[[迈勒斯·诺蒂卡斯]]非常担心。由于[[威廉·洛斯德]]的坦克于6月6日在阿纳凯米的街上通过,迈勒斯恳请福兰德调动第48和第40装甲军,以便有足够的部队夺回阿纳凯米。第48装甲军被派往支援迈勒斯,但福兰德拒绝调动第40装甲军。此外,福兰德解除[[萨拉齐·华法林]]的指挥权和以[[科尔道夫·古佩]]替换了他。新指挥官被命令削弱临时联邦政府进攻和掩护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和与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一系列的情报来源表示6月7日是解放阿纳凯米的日期。斐开独立第1旅,在6月6日中午12时30分已开始进行攻击,在6日下午2时到达[[阿纳凯米河]],之后席卷该市西部郊区,最终在7日早上6时50分解放阿纳凯米。 | |||
即使有新的装甲军配属给他,对科尔道夫来说这是颇高要求的命令。然而,第4装甲集团军很快就得到增援,特别是火炮和火箭。尽管在查尔德林的进攻初期遭受重大伤亡,帝国军队得到了合理的增强。6月8日,从第48装甲军来到的第1个单位是新成立的由[[德拉诺·金斯兰]]装甲兵中将指挥的第25装甲师。它对艾斯德斯的进攻被临时联邦政府第7近卫坦克军所阻。德拉诺的部队很快距离雷诺尔德仅40英里。梅杰尔被临时联邦政府第38集团军占领。而临时联邦政府第60集团军已到莱施的门口。临时联邦政府第40集团军正从阿纳凯米南移。唯一对抗帝国军的是筋疲力尽的临时联邦政府第27集团军,以防御尼汉弯曲部。 | |||
第4装甲集团军深陷困境。然而,形势在第48装甲军指挥下的精锐武装帝国卫队第1福兰德卫队装甲师、第1装甲师和第7装甲师到来后发生了变化。这些新的部队向北面的托雷特推进,然后向西夺回梅杰尔。德拉诺派出临时联邦政府第7近卫坦克军以应付帝国军的攻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坦克战,尽管规模不大于第一次阿纳凯米战役中的。这情况一直持续到6月后期,当时夏季的泥泞迫使所有军事行动停止。 | |||
双方损失惨重。伤亡的比例是相当平衡,虽然联邦军的损失稍多于帝国军。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获得了一些喘息的空间以夺回梅杰尔和莱施。而查尔德林暂时停止前进,在帝国军反击时给自己一个很好的休息。临时联邦政府最高参谋部还释放了大量预备队增援新联邦第1方面军。 | |||
7月6日,泥土在联邦东部的季风中坚硬起来。第48装甲军向北部的梅杰尔进行了广泛的彻底攻击。联邦军措手不及,帝国军试图包围临时联邦政府第60集团军及第13集团军。在第2空降师的增援下,帝国军向东推进。在一个危险的阵地上,第60集团军撤出了莱施。随着艾斯德斯也受到威胁,联邦军已处于绝望之中。 | |||
在不情愿但没有其他选择下,查尔德林向临时联邦政府最高参谋部要求更多的预备队。他得到临时联邦政府第1坦克集团军和临时联邦政府第18集团军的增援。这些新单位,同时从其他地区来到的增援部队,匆忙赶到向西阻止帝国军前进。有了足够的部队,联邦军阻止了帝国军的前进、重新发动进攻,并夺回托雷特。 | |||
联邦军虽然未能切断帝国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铁路线或封锁南方集团军群,但他们解放了阿纳凯米,突破了阿纳凯米河的防线,对第4装甲集团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对帝国军来说,他们摧毁了联邦军几个相当大的单位和保持了重要的铁路线,但没有得到休息。 | |||
双方在7月下旬均筋疲力尽,最终以联邦军站稳脚跟并宣布阿纳凯米解放而结束。 | |||
===尔琴河会战=== | ===尔琴河会战=== | ||
在魏启历1970年3月的一次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中,以[[法蒂阿尔·赫伯茨]] | 尔琴河会战是徐意志内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战争已经进入了联邦军的战略反攻阶段,并在欧开的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标志着联邦军在欧开战场上开始了全面的退却,为接下来的欧开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在魏启历1970年3月的一次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中,以[[法蒂阿尔·赫伯茨]]为首的高级将领正式向临时联邦政府提出了反攻的计划。第二次阿纳凯米战役的胜利让他们认为联邦已经在十余年的挫折中恢复了过来,具备能与福兰德军政府一决高下的实力。而徐意志的东部已经基本收复,眼下最为棘手的就是东南部的[[欧开共和国]]。联邦军将在欧开展开对帝国军的攻势,目的是夺取重镇[[尔琴]],打破帝国军在[[欧开]]北面防线的顽强抵抗,为联邦军收复欧开共和国创造有利条件。 | |||
贝利托利亚防线是帝国军在欧开共和国北部建立的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沿着[[贝利托利亚山脉]]和[[尔琴河]]延伸,从[[贝利托利亚]]到[[法罗]]。它由多层掩体、碉堡、地雷、铁丝网、障碍物和火力点组成,形成了一个深度达30公里的防御带。帝国军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约20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精锐的装甲师和山地师。法蒂阿尔将尔琴河会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联邦军突破北面的[[贝利托利亚]]防线,第二阶段是追击帝国军,进入尔琴。 | |||
魏启历1970年4月12日,尔琴河战役正式打响。 | 魏启历1970年4月12日,尔琴河战役正式打响。 | ||
联邦军在欧开共和国北部对帝国军展开了多次进攻,但都被贝利托利亚防线所阻挡。魏启历1970年5月至6月,联邦军发动了[[潘斯科特]]战役,试图从贝利托利亚防线的西侧突围,但遭到了帝国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联邦军指挥官法蒂阿尔认识到,要想突破贝利托利亚防线,必须从东侧发起主攻,并以西侧为牵制。 | |||
魏启历1970年7月5日,联邦军发动了[[希奥拉]]战役,以新联邦第一集团军为主力,在尔琴河沿岸集结了15个师的兵力,并得到了克拉松·洛名第十二航空集团和里昂·德尼斯第二航空集团的空中支援。联邦军以猛烈的炮火和轰炸打开了缺口,并派出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迅速突进,打乱了帝国军的部署。 | |||
联邦军突破贝利托利亚防线后,帝国军被迫撤退,但仍然在后方设立了多道防线,试图阻止联邦军的追击。其中最重要的是[[埃尔南]]防线,它沿着贝利托利亚山脉和[[尔琴平原]]延伸,从埃尔南到[[哈格曼]]。帝国军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约15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装甲师和炮兵师。 | |||
联邦军在追击帝国军的过程中,遇到了帝国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以及地形和气候的不利因素。联邦军的进攻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压力和优势。联邦军决定绕过埃尔南防线并从两侧发起夹击。联邦军以法蒂阿尔·赫伯茨的新联邦第一集团军为主力,在东侧沿着埃尔南防线外围的[[格拉司琼]]推进,目标是[[贝烈松]];而克拉松的第五集团军则在西侧沿着埃尔南防线外围的[[维尔绍]]推进,目标是东南方的[[洛松]]。 | |||
魏启历1970年8月29日,联邦军绕后攻克了埃尔南防线的重要据点哈格曼,并在8月31日占领了卡西诺镇。这使得帝国军在埃尔南防线上的防御崩溃,不得不向南撤退。联邦军乘胜追击,于9月12日占领了尔琴平原上的重要城市[[珀斯]]。这时,尔琴已经暴露在联邦军的眼前。 | |||
魏启历1970年9月25日,联邦军进入了尔琴,并受到了尔琴人民的热烈欢迎。10月10日,尔琴河战役基本结束,以联邦军突入欧开共和国境内300余公里并收复大量国土告终。 | |||
时光不断向前,当你今天来到[[尔琴]]时,你很难将这个繁华的小镇和那个曾经的地狱战场联系起来。人们平静地生活在这里,山顶的教堂也被重建,前来旅游的人们往往震惊于它的雄伟壮丽,而难以想象到曾有几十万士兵围绕着这个山头展开血与火的战争——他们许多人的一生都永远停留在了这里,唯有山上的公墓诉说着这段历史。 | |||
无论指挥官的表现如何,联邦军士兵的牺牲总是可歌可泣的。为了打败法西斯,超过10万名联邦军士兵在这里阵亡、负伤。他们当中不仅有斐开士兵、芙洛若尼士兵,还有亡国的伊蕾珂士兵和阿纳凯米士兵,以及帝国统治下各地的志愿军,包括欧开士兵、英欧凯米士兵、白欧士兵和凯米斯崔士兵。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一起将法西斯和帝国埋葬。当年在尔琴河畔战斗的斐开士兵常常唱起这样一首歌谣:“啊……把我埋在尔琴河畔吧,我已履行我对联邦的职责,当联邦重新归来的时候,当你喝着兰布达香槟和葡萄酒的时候,记住那个老斐开士兵吧,当他打的那场战争胜利的时候。” | |||
===欧开战役=== | ===欧开战役=== | ||
[[文件:徐意志内战1.png|thumb|{{居中|联邦军阵线}}]] | [[文件:徐意志内战1.png|thumb|{{居中|联邦军阵线}}]] | ||
第198行: | 第241行: | ||
===观星季休战=== | ===观星季休战=== | ||
“人人各有正义,我的正义是别人的恶也说不定;即使是恶,也是有他之所以为恶的理由的。而我的正义,也有伤害别人的时候也说不定。”——《龙之夜》 | |||
魏启历1975年8月3日,位于凯米斯崔州和欧开共和国接壤处的[[星耀平原]]外围前线的帝国军将领[[萨拉齐·华法林]]少将提出一个建议:为前线作战官兵提供一个临时间隙,以庆祝徐意志族的传统节日观星季。这个建议很快得到联邦军方面的积极响应,双方官兵家属和朋友也在为他们能过一个充满爱意和欢乐的观星季而努力。家属和朋友们准备了信件、照片和包裹,包裹里面塞满了温暖的衣物、食物、香烟、药品。为了增加前线观星季的气氛,他们甚至还搭建了简易的天文台。 | 魏启历1975年8月3日,位于凯米斯崔州和欧开共和国接壤处的[[星耀平原]]外围前线的帝国军将领[[萨拉齐·华法林]]少将提出一个建议:为前线作战官兵提供一个临时间隙,以庆祝徐意志族的传统节日观星季。这个建议很快得到联邦军方面的积极响应,双方官兵家属和朋友也在为他们能过一个充满爱意和欢乐的观星季而努力。家属和朋友们准备了信件、照片和包裹,包裹里面塞满了温暖的衣物、食物、香烟、药品。为了增加前线观星季的气氛,他们甚至还搭建了简易的天文台。 | ||
在欢庆观星季时,帝国军比联邦军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他们作了充分的准备。8月4日一个繁星漫天的夜晚,帝国军官兵把他们用蜡烛精心装饰的节日装饰拿出来,放在战壕的矮墙上。数百点烛光映红了堑壕,照在官兵们兴奋的脸上。联邦军官兵也看到了这些光亮,但是他们搞不清帝国军究竟在做什么。联邦军前线的监视哨向他的上级报告了这一异常情况,得到的命令是:“可能是骗局,不要开火,要密切监视他们。”随后,联邦军官兵听到了帝国军的官兵们庆祝观星季的声音。参战的陆军中尉[[伯瓦特·文斯卡]]回忆说:“观星之夜,对面堑壕的歌声和欢笑声飘向我们,我猛然听到一个帝国军士兵在大声喊叫:‘联邦军的兄弟们观星季快乐!’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帝国军的官兵们正在尽情地欢度观星之夜,情绪立即受到感染。一个联邦军士兵高喊:‘你也是!’随后,双方一起唱起了‘龙之夜’<ref> | 在欢庆观星季时,帝国军比联邦军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他们作了充分的准备。8月4日一个繁星漫天的夜晚,帝国军官兵把他们用蜡烛精心装饰的节日装饰拿出来,放在战壕的矮墙上。数百点烛光映红了堑壕,照在官兵们兴奋的脸上。联邦军官兵也看到了这些光亮,但是他们搞不清帝国军究竟在做什么。联邦军前线的监视哨向他的上级报告了这一异常情况,得到的命令是:“可能是骗局,不要开火,要密切监视他们。”随后,联邦军官兵听到了帝国军的官兵们庆祝观星季的声音。参战的陆军中尉[[伯瓦特·文斯卡]]回忆说:“观星之夜,对面堑壕的歌声和欢笑声飘向我们,我猛然听到一个帝国军士兵在大声喊叫:‘联邦军的兄弟们观星季快乐!’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帝国军的官兵们正在尽情地欢度观星之夜,情绪立即受到感染。一个联邦军士兵高喊:‘你也是!’随后,双方一起唱起了‘龙之夜’<ref>一首徐意志民歌,是一首纪念第二共和国时期[[红色矢车菊革命|内战]]的反战歌曲。</ref>。” | ||
另一个联邦军士兵回忆道:“当我们唱完歌时,他们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这的确是一件非同凡响的事:在战争中,两个敌对阵营的士兵,唱着同样一首和平颂歌。”发生在观星之夜的动人故事,在观星季这七天时间内仍然继续着。帝国军士兵在堑壕中对着他的敌人高声喊道:“托米,你过来看看我们!”而这位名叫托米的联邦军士兵则回答:“不,你到这里来吧!” | 另一个联邦军士兵回忆道:“当我们唱完歌时,他们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这的确是一件非同凡响的事:在战争中,两个敌对阵营的士兵,唱着同样一首和平颂歌。”发生在观星之夜的动人故事,在观星季这七天时间内仍然继续着。帝国军士兵在堑壕中对着他的敌人高声喊道:“托米,你过来看看我们!”而这位名叫托米的联邦军士兵则回答:“不,你到这里来吧!” | ||
第209行: | 第252行: | ||
这次观星季休战共持续了7天时间,自8月4日至8月11日为止。但此后数月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战斗。 | 这次观星季休战共持续了7天时间,自8月4日至8月11日为止。但此后数月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战斗。 | ||
===英欧凯米战役=== | ===英欧凯米战役=== | ||
魏启历1985年8月,僵持不下的战况开始扭转,克拉松上将指挥的联邦军从北部再次调集4个集团军约35万人、1200辆坦克以及超过600架的各式战机再次兵临帝国的重镇[[英欧凯米]]城下。 | 魏启历1985年8月,僵持不下的战况开始扭转,克拉松上将指挥的联邦军从北部再次调集4个集团军约35万人、1200辆坦克以及超过600架的各式战机再次兵临帝国的重镇[[英欧凯米]]城下。 | ||
第237行: | 第281行: | ||
随着星耀平原会战的结束和联邦军的屡战屡胜,福兰德军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查尔德林·格林]]上将和[[克拉松·洛名·徐·次]]上将领导的总参谋部就在考虑在何时、何地与帝国军展开最终的决战。当时联邦全境已经接近完全解放,已经没有小仗可打,只能选择最后、最艰难也是仅剩的目标——首都凯米斯崔。偏偏帝国军又采取保存实力,坚守不出的策略,在运动战中歼敌的机会很难找到。这就需要联邦军主动出击,打大城市攻坚战役。参谋部联席会议经过反复研究,于魏启历1997年1月18日联名致电临时联邦政府,正式提出了进攻凯米斯崔的战略部署。 | 随着星耀平原会战的结束和联邦军的屡战屡胜,福兰德军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查尔德林·格林]]上将和[[克拉松·洛名·徐·次]]上将领导的总参谋部就在考虑在何时、何地与帝国军展开最终的决战。当时联邦全境已经接近完全解放,已经没有小仗可打,只能选择最后、最艰难也是仅剩的目标——首都凯米斯崔。偏偏帝国军又采取保存实力,坚守不出的策略,在运动战中歼敌的机会很难找到。这就需要联邦军主动出击,打大城市攻坚战役。参谋部联席会议经过反复研究,于魏启历1997年1月18日联名致电临时联邦政府,正式提出了进攻凯米斯崔的战略部署。 | ||
新首都联防参谋长[[格尔贝莱·福特]] | 新首都联防参谋长[[格尔贝莱·福特]]上将到凯米斯崔上任后,一天也没闲着。他很清楚自己的不利处境。面临困守孤城的现实,他必须有所作为,认真搞好防御,总比坐以待毙强得多。 | ||
魏启历1997年2月初,贝尔格莱从情报获悉,凯米斯崔四周联邦军活动频繁,并有主力部队源源开来,兵力估计在三、四个集团军以上。他判断联邦军即将进攻凯米斯崔,眼下当务之急是保证飞机场的安全,并尽可能多抢些粮食运回城内。经与部下策划,贝尔格莱决定派兵出城。 | 魏启历1997年2月初,贝尔格莱从情报获悉,凯米斯崔四周联邦军活动频繁,并有主力部队源源开来,兵力估计在三、四个集团军以上。他判断联邦军即将进攻凯米斯崔,眼下当务之急是保证飞机场的安全,并尽可能多抢些粮食运回城内。经与部下策划,贝尔格莱决定派兵出城。 | ||
然而城外等待多时的新联邦第6集团军经过半小时激战,干脆利索地全歼帝国军暂56师师部、一个团部及守卫的敌军300余人,占领了北城机场。防守北城的[[萨拉齐·华法林]] | 然而城外等待多时的新联邦第6集团军经过半小时激战,干脆利索地全歼帝国军暂56师师部、一个团部及守卫的敌军300余人,占领了北城机场。防守北城的[[萨拉齐·华法林]]上将听说北城机场失守,极为震惊,下令新38师、暂61师反击,想乘联邦军立足未稳,夺回机场。 | ||
然而帝国军遭受到联邦军沉重打击,暂56师约两个团被歼,一个副师长和两个团长被俘。暂61师也损失了两个营,只有新38师基本保全。粮食没抢着,反而把机场丢了。从此,凯米斯崔与南面帝国控制区的空中交通也彻底断绝,只能靠空投接济。 | 然而帝国军遭受到联邦军沉重打击,暂56师约两个团被歼,一个副师长和两个团长被俘。暂61师也损失了两个营,只有新38师基本保全。粮食没抢着,反而把机场丢了。从此,凯米斯崔与南面帝国控制区的空中交通也彻底断绝,只能靠空投接济。 | ||
第303行: | 第347行: | ||
此时的凯米斯崔,真正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据当年福兰德军政府凯米斯崔市长麦尔德的回忆:“10月以来,卡哨内外,已开始有饿殍出现。11月下旬以后,市内一般居民家中已无存粮,开始以豆饼酒糟充饥。12月以后,豆饼酒糟也越来越少,到9月中旬,豆饼酒糟等已经吃光。秋季收获的季节已经过去,北地凯米斯崔,业已落叶铺地,饥饿的人民,不得不纷纷抢搂树叶煮食,以资度命。警备司令部督察处的院子和周围,原系绿树成荫,那时每天常有许多瘦骨嶙峋的小孩子,三五成群,在该处围墙四周抢搂树叶,该处特务头子们居然认为‘有碍观瞻’,责令哨兵吆喝驱逐,甚至举枪威胁。但也未能制止。在1月上旬,甚至出现了卖人肉的惨案。” | 此时的凯米斯崔,真正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据当年福兰德军政府凯米斯崔市长麦尔德的回忆:“10月以来,卡哨内外,已开始有饿殍出现。11月下旬以后,市内一般居民家中已无存粮,开始以豆饼酒糟充饥。12月以后,豆饼酒糟也越来越少,到9月中旬,豆饼酒糟等已经吃光。秋季收获的季节已经过去,北地凯米斯崔,业已落叶铺地,饥饿的人民,不得不纷纷抢搂树叶煮食,以资度命。警备司令部督察处的院子和周围,原系绿树成荫,那时每天常有许多瘦骨嶙峋的小孩子,三五成群,在该处围墙四周抢搂树叶,该处特务头子们居然认为‘有碍观瞻’,责令哨兵吆喝驱逐,甚至举枪威胁。但也未能制止。在1月上旬,甚至出现了卖人肉的惨案。” | ||
魏启历1999年2月25日夜,[[萨拉齐·华法林]] | 魏启历1999年2月25日夜,[[萨拉齐·华法林]]上将决定率防守凯米斯崔北城的26000名将士起义。在萨拉齐的帮助下,联邦军6、独8两个师顺利进入凯米斯崔北城市内,占领了北城90%的区域并缴获了大量的工业设备,帝国军最后的军事装备来源被彻底截断。从萨拉齐的手中接收了阵地。萨拉齐还解决了新7军的后方机构,扣押了派到军里的福兰德军政府特务。然后,26000多官兵扛着枪、拉着火炮,列队秩序井然地出城。因部队饿了几个月,到27日天亮时走了20多公里,到联邦军独立11师师部所在村庄休息。当地联邦政府和老百姓早已做好准备,把热炕让出来给萨拉齐的官兵们住。各家都烤了很多面包、烤红薯,还有烤鸡给他们吃。萨拉齐很受感动,告诉部下和联邦军将士们说:“我们在半饥饿中过活已有数月,肠胃消化力差,今日有了好饭好菜不可过量。” | ||
魏启历1999年4月20日,临时联邦政府的卧底[[科特瓦尔·徐·次]]当选帝国议会议长。4月23日下午,总理大臣和科特瓦尔·徐·次宣布解散帝国议会。 | 魏启历1999年4月20日,临时联邦政府的卧底[[科特瓦尔·徐·次]]当选帝国议会议长。4月23日下午,总理大臣和科特瓦尔·徐·次宣布解散帝国议会。 | ||
4月24日上午,超过50万的联邦军部队开入凯米斯崔内城,[[格尔贝莱·福特]] | 4月24日上午,超过50万的联邦军部队开入凯米斯崔内城,[[格尔贝莱·福特]]上将正式代表守城部队向联邦军代表[[查尔德林·格林]]上将递交了停战协议书和投降书,福兰德军政府正式宣布垮台,长达半个世纪的内战宣告结束。 | ||
到4月24日凯米斯崔解放为止,根据联邦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由于福兰德军政府“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凯米斯崔市民共达50万人。联邦政府进城以后,在卡哨内外地区掩埋尸体约24万具。卡哨以内的居民,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死亡,这是亘古少有的对人民的浩劫。其他福兰德军政府将领的回忆,也承认福兰德军政府军人虽然营养不良,患浮肿病,但谁也没有列举出饿死军人的事实。这就是最鲜明的对照了。50万人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远远超过联邦军发动的南进行动中敌我双方死亡人数的总和。 | 到4月24日凯米斯崔解放为止,根据联邦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由于福兰德军政府“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凯米斯崔市民共达50万人。联邦政府进城以后,在卡哨内外地区掩埋尸体约24万具。卡哨以内的居民,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死亡,这是亘古少有的对人民的浩劫。其他福兰德军政府将领的回忆,也承认福兰德军政府军人虽然营养不良,患浮肿病,但谁也没有列举出饿死军人的事实。这就是最鲜明的对照了。50万人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远远超过联邦军发动的南进行动中敌我双方死亡人数的总和。 | ||
据战役结束后的统计,联邦军伤亡约8万人,其中阵亡不到1万人。福兰德军政府军虽然被歼灭40万人,但伤亡只6万人,其中被击毙的不到半数。 | 据战役结束后的统计,联邦军伤亡约8万人,其中阵亡不到1万人。福兰德军政府军虽然被歼灭40万人,但伤亡只6万人,其中被击毙的不到半数。 | ||
===追剿残敌=== | ===追剿残敌=== | ||
凯米斯崔解放,仅剩南部的一些零星区域还残留在福兰德军政府的手中,而他们大多也在军政府投降后宣布归降于联邦政府。仅极少数仍忠于福兰德军政府的残军负隅顽抗。 | 凯米斯崔解放,仅剩南部的一些零星区域还残留在福兰德军政府的手中,而他们大多也在军政府投降后宣布归降于联邦政府。仅极少数仍忠于福兰德军政府的残军负隅顽抗。 | ||
第320行: | 第365行: | ||
=后日谈= | =后日谈= | ||
风越过枯萎的树,越过死去的家,越过插满白色十字的无名坟墓,坟墓边上唯一一朵不起眼的白色雏菊晃动着,让风将它带去,但风无能为力。 | |||
===关于伤亡=== | ===关于伤亡=== | ||
徐意志内战是徐意志历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战争之一,义军同盟在这场五十年的战争中战死了超过180万人,而帝国军则死亡了不少于250万人。而平民伤亡则更加严重,超过300万人死亡,受伤的平民不计其数。在激烈的热战中,基础设施甚至城市居民区都受到过轰炸,市民惶惶不可终日,数千万人无家可归,流亡国外的平民则数不胜数。 | 徐意志内战是徐意志历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战争之一,义军同盟在这场五十年的战争中战死了超过180万人,而帝国军则死亡了不少于250万人。而平民伤亡则更加严重,超过300万人死亡,受伤的平民不计其数。在激烈的热战中,基础设施甚至城市居民区都受到过轰炸,市民惶惶不可终日,数千万人无家可归,流亡国外的平民则数不胜数。 | ||
第339行: | 第385行: | ||
经过数月的谈判,魏启历1975年2月8日,临时联邦政府代表与胡意志帝国代表秘密在[[物理市]]签署正式合作协议,主要包括军事援助和少量的工业援助。1975年4月,冉青人民共和国政府也通过了相关的决议,同意给予临时联邦政府一定的经济援助。 | 经过数月的谈判,魏启历1975年2月8日,临时联邦政府代表与胡意志帝国代表秘密在[[物理市]]签署正式合作协议,主要包括军事援助和少量的工业援助。1975年4月,冉青人民共和国政府也通过了相关的决议,同意给予临时联邦政府一定的经济援助。 | ||
魏启历1991年6月12日,最后一批来自胡意志帝国的国际军事援助由物理市启程,通过横跨数千里的[[纵北铁路]] | 魏启历1991年6月12日,最后一批来自胡意志帝国的国际军事援助由物理市启程,通过横跨数千里的[[纵北铁路]]抵达斐开。 | ||
魏启历1996年初,由南方五国组成的3000人的“国际纵队”抵达战场,支援临时联邦政府的领土收复战争,并直接促成了徐意志联邦的统一。 | 魏启历1996年初,由南方五国组成的3000人的“国际纵队”抵达战场,支援临时联邦政府的领土收复战争,并直接促成了徐意志联邦的统一。 | ||
第347行: | 第393行: | ||
但在漫长的战争和不分昼夜的轰炸中,即使是保护区也难免不会被误炸,尤其是战争后期的帝国空军对联邦领土内的城市、村庄“误炸”越来越频繁,这一行为也招致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 但在漫长的战争和不分昼夜的轰炸中,即使是保护区也难免不会被误炸,尤其是战争后期的帝国空军对联邦领土内的城市、村庄“误炸”越来越频繁,这一行为也招致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 ||
特别是位于凯米斯崔和白欧的[[徐意志联邦大学]]、[[UPW联合大学]]和[[UPW国际联合学校宏帆校区]],被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 |||
===关于民生=== | |||
在长达接近半个世纪的对抗与斗争中,双方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低烈度的热战与焦灼的对抗,也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许多民间的经济交流通道与开放渠道,并保护着关乎基础民生的基建运作。但大规模冲突仍然时不时发生,帝国军和联邦军有时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攻击对方的城市等交通要地。 | |||
=== | 在战争前中期,联邦和帝国双方心照不宣地维持着民间的交流,平民仍然可以通过持有己方发放的“临时过境许可证”而在经过严密搜身后通过边境。战争后期,随着战场形势的恶化,帝国逐渐关闭了边境并开始阻止彼此的平民过境。 | ||
===关于福兰德政府官员=== | |||
凯米斯崔解放前夜,[[卡尔萨拉·金斯]]是第一个被捕的。当时卡尔萨拉接到通知福兰德要见他,他刚走进总统府的大门,他的对讲机和外套就被留在门外。卡尔萨拉感到事情有些不大对头,但也没在意。当他快走近大厅时,已经跳反到联邦一侧的宪兵立即走了过来。几名宪兵在走廊里把他扭住,卡尔萨拉惊慌失措,一边大声说“我是来找福兰德元首的,你们要干什么?”一边拳打脚踢,拼命进行反抗。宪兵个个身手不凡,卡尔萨拉很快就被他们绳之以法,被扭着双臂押到了科特瓦尔的办公室。在这里,科特瓦尔把临时联邦政府将他判上军事法庭的决议念了一遍。还没等科特瓦尔念完,卡尔萨拉突然大吼一声,挣脱扭缚,向五六步远地方的科特瓦尔猛扑过去。宪兵都是选出的精锐,一旦扑过去,打伤了科特瓦尔这还了得?科特瓦尔经验丰富,不慌不忙地冷眼看着卡尔萨拉的疯狂举动。 | |||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旁的宪兵队长反应迅速,猛冲上去把卡尔萨拉扑倒,死死地把他摁住,给他带上手铐。在抓捕的过程中,卡尔萨拉是唯一一个被五花大绑送进拘留室的。卡尔萨拉被送入监狱时,对他的监审也是最为严格的。 | |||
4月27日上午,当宪兵依法闯入福兰德的家中准备逮捕他时,却发现他早已失踪多时,宪兵只得逮捕其数位家人。 | 4月27日上午,当宪兵依法闯入福兰德的家中准备逮捕他时,却发现他早已失踪多时,宪兵只得逮捕其数位家人。 | ||
===关于战后审判=== | ===关于战后审判=== | ||
魏启历1999年5月10日,联邦政府组建了凯米斯崔军事法庭,在这场审判中的被告共计16名,均为福兰德军政府时期的军政首领。除此之外,法庭还缺席审判了福兰德本人,他被判有叛国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二十余项罪行,最终被缺席判处绞刑。 | 魏启历1999年5月10日,联邦政府组建了凯米斯崔军事法庭,在这场审判中的被告共计16名,均为福兰德军政府时期的军政首领。除此之外,法庭还缺席审判了福兰德本人,他被判有叛国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二十余项罪行,最终被缺席判处绞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