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意志内战: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总览= | =总览= | ||
徐意志内战(Eckes Civil War,1950.9-1999. | 徐意志内战(Eckes Civil War,1950.9-1999.4),又称“半世纪战争”或“第二次徐意志内战”<ref>第一次徐意志内战详见[[红色矢车菊革命]]。</ref>,是[[徐意志联邦共和国]]于魏启历1950年4月发生的剧烈动荡,以9月1日临时联邦政府成立、两方正式开始对抗开始,魏启历1950年代到90年代的一系列徐意志境内的福兰德法西斯军政府<ref>正式名称为“大徐意志国”,但人们一般称之为“徐意志帝国”或简称“帝国”。其正规军的正式名称为“大徐意志国护国队”,官方简称为“政府军”,但人们一般称之为“帝国护国队”或“帝国军”。</ref>与临时联邦政府<ref>正式名称为“徐意志联邦共和国”,但人们一般称之为“义军同盟”。其正规军的正式名称为“徐意志联邦护国队”,但人们一般称之为“联邦军”。</ref>间的战争和大小冲突的总称。魏启历1999年,随着临时联邦政府的胜利,这场进行了长达接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前正式落下了帷幕,徐意志内战的结束标志着“前废土时代”的正式结束。 | ||
徐意志内战起因于[[第三次魏启大战]]后的1946年,徐意志联邦领导人[[ | 徐意志内战起因于[[第三次魏启大战]]后的1946年,徐意志联邦领导人[[卡岚瑟·古苏]]因战争后遗症而自杀。卡岚瑟自杀后的联邦领导人无以为继,副总统瑟莱顿紧急继任总统并在随后的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胜出。魏启历1950年4月,参议院议长兼国防部长[[福兰德·叶]]纠集其下属军官一同发动“[[发热政变]]”,用武力占领了国会和首都各要地,宣告成立了军政一体的法西斯主义“大徐意志国”,随后在“选举”中被选为“总统”<ref>该“总统”没有任期限制,且大徐意志国议会(帝国议会)没有定期选举,因此“总统”也被人们称之为“元首”,一半是表面对福兰德的尊敬,一半是暗讽他的独裁者本质。</ref> | ||
魏启历1950年5月,原联邦的欧开共和国、英欧凯米共和国以及白欧共和国宣布加入帝国,而剩余三个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仍激烈抵抗。6月初,阿纳凯米共和国、伊蕾珂共和国、斐开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宣布组成临时联邦政府,在前[[第三次魏启大战]]将军[[博立尔·古苏]]的领导下正式与福兰德军政府展开斗争。 | 魏启历1950年5月,原联邦的欧开共和国、英欧凯米共和国以及白欧共和国宣布加入帝国,而剩余三个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仍激烈抵抗。6月初,阿纳凯米共和国、伊蕾珂共和国、斐开共和国以及芙洛若尼州宣布组成临时联邦政府,在前[[第三次魏启大战]]将军[[博立尔·古苏]]的领导下正式与福兰德军政府展开斗争。 | ||
第202行: | 第202行: | ||
===尔琴河会战=== | ===尔琴河会战=== | ||
在魏启历1970年3月的一次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中,以[[法蒂阿尔·赫伯茨]] | 尔琴河会战是徐意志内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战争已经进入了联邦军的战略反攻阶段,并在欧开的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标志着联邦军在欧开战场上开始了全面的退却,为接下来的欧开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在魏启历1970年3月的一次联邦参谋长联席会议中,以[[法蒂阿尔·赫伯茨]]为首的高级将领正式向临时联邦政府提出了反攻的计划。第二次阿纳凯米战役的胜利让他们认为联邦已经在十余年的挫折中恢复了过来,具备能与福兰德军政府一决高下的实力。而徐意志的东部已经基本收复,眼下最为棘手的就是东南部的[[欧开共和国]]。联邦军将在欧开展开对帝国军的攻势,目的是夺取重镇[[尔琴]],打破帝国军在[[欧开]]北面防线的顽强抵抗,为联邦军收复欧开共和国创造有利条件。 | |||
贝利托利亚防线是帝国军在欧开共和国北部建立的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沿着[[贝利托利亚山脉]]和[[尔琴河]]延伸,从[[贝利托利亚]]到[[法罗]]。它由多层掩体、碉堡、地雷、铁丝网、障碍物和火力点组成,形成了一个深度达30公里的防御带。帝国军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约20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精锐的装甲师和山地师。法蒂阿尔将尔琴河会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联邦军突破北面的[[贝利托利亚]]防线,第二阶段是追击帝国军,进入尔琴。 | |||
魏启历1970年4月12日,尔琴河战役正式打响。 | 魏启历1970年4月12日,尔琴河战役正式打响。 | ||
联邦军在欧开共和国北部对帝国军展开了多次进攻,但都被贝利托利亚防线所阻挡。魏启历1970年5月至6月,联邦军发动了[[潘斯科特]]战役,试图从贝利托利亚防线的西侧突围,但遭到了帝国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联邦军指挥官法蒂阿尔认识到,要想突破贝利托利亚防线,必须从东侧发起主攻,并以西侧为牵制。 | |||
魏启历1970年7月5日,联邦军发动了[[希奥拉]]战役,以新联邦第一集团军为主力,在尔琴河沿岸集结了15个师的兵力,并得到了克拉松·洛名第十二航空集团和里昂·德尼斯第二航空集团的空中支援。联邦军以猛烈的炮火和轰炸打开了缺口,并派出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迅速突进,打乱了帝国军的部署。 | |||
联邦军突破贝利托利亚防线后,帝国军被迫撤退,但仍然在后方设立了多道防线,试图阻止联邦军的追击。其中最重要的是[[埃尔南]]防线,它沿着贝利托利亚山脉和[[尔琴平原]]延伸,从埃尔南到[[哈格曼]]。帝国军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约15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装甲师和炮兵师。 | |||
联邦军在追击帝国军的过程中,遇到了帝国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以及地形和气候的不利因素。联邦军的进攻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压力和优势。联邦军决定绕过埃尔南防线并从两侧发起夹击。联邦军以法蒂阿尔·赫伯茨的新联邦第一集团军为主力,在东侧沿着埃尔南防线外围的[[格拉司琼]]推进,目标是[[贝烈松]];而克拉松的第五集团军则在西侧沿着埃尔南防线外围的[[维尔绍]]推进,目标是东南方的[[洛松]]。 | |||
魏启历1970年8月29日,联邦军绕后攻克了埃尔南防线的重要据点哈格曼,并在8月31日占领了卡西诺镇。这使得帝国军在埃尔南防线上的防御崩溃,不得不向南撤退。联邦军乘胜追击,于9月12日占领了尔琴平原上的重要城市[[珀斯]]。这时,尔琴已经暴露在联邦军的眼前。 | |||
魏启历1970年9月25日,联邦军进入了尔琴,并受到了尔琴人民的热烈欢迎。10月10日,尔琴河战役基本结束,以联邦军突入欧开共和国境内300余公里并收复大量国土告终。 | |||
时光不断向前,当你今天来到[[尔琴]]时,你很难将这个繁华的小镇和那个曾经的地狱战场联系起来。人们平静地生活在这里,山顶的教堂也被重建,前来旅游的人们往往震惊于它的雄伟壮丽,而难以想象到曾有几十万士兵围绕着这个山头展开血与火的战争——他们许多人的一生都永远停留在了这里,唯有山上的公墓诉说着这段历史。 | |||
无论指挥官的表现如何,联邦军士兵的牺牲总是可歌可泣的。为了打败法西斯,超过10万名联邦军士兵在这里阵亡、负伤。他们当中不仅有斐开士兵、芙洛若尼士兵,还有亡国的伊蕾珂士兵和阿纳凯米士兵,以及帝国统治下各地的志愿军,包括欧开士兵、英欧凯米士兵、白欧士兵和凯米斯崔士兵。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一起将法西斯和帝国埋葬。当年在尔琴河畔战斗的斐开士兵常常唱起这样一首歌谣:“啊……把我埋在尔琴河畔吧,我已履行我对联邦的职责,当联邦重新归来的时候,当你喝着兰布达香槟和葡萄酒的时候,记住那个老斐开士兵吧,当他打的那场战争胜利的时候。” | |||
===欧开战役=== | ===欧开战役=== | ||
[[文件:徐意志内战1.png|thumb|{{居中|联邦军阵线}}]] | [[文件:徐意志内战1.png|thumb|{{居中|联邦军阵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