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经济: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
||
第19行: | 第19行: | ||
这里提供对标准晶以及货币价值的直观认识。为了简便起见,标准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购买力基本相同。 | 这里提供对标准晶以及货币价值的直观认识。为了简便起见,标准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购买力基本相同。 | ||
1标准晶的价值恒等于现实生活中的1CNY,因此,1伊尔大约相当于40.67CNY,大约可以40个棒棒糖,而1瓦郎大约等于6 .32CNY,大约可以买两瓶可乐。 | 1标准晶的价值恒等于现实生活中的1CNY,因此,1伊尔大约相当于40.67CNY,大约可以40个棒棒糖,而1瓦郎大约等于6.32CNY,大约可以买两瓶可乐。 | ||
=货币= | =货币= | ||
===卡尼=== | ===卡尼=== | ||
卡尼(Kaneas),在魏启大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硬币,在[[标准晶]]概念还没有出现的时代,黄金和银代替了难以加工的[[皇晶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而卡尼正是这段时期内流通于全大陆的硬通货。卡尼的铸造起始于魏启历1691年[[西联盟]]的成立,其目的是统一联盟内部的汇率问题,发行一种值得信赖的储值物。同年9月,[[东联盟]] | 卡尼(Kaneas),在魏启大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硬币,在[[标准晶]]概念还没有出现的时代,黄金和银代替了难以加工的[[皇晶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而卡尼正是这段时期内流通于全大陆的硬通货。卡尼的铸造起始于魏启历1691年[[西联盟]]的成立,其目的是统一联盟内部的汇率问题,发行一种值得信赖的储值物。同年9月,[[东联盟]]成立,随即不久也发行一种与卡尼类似的硬币“加尼”。但在后续长期的南北的贸易中,各国发现互不相通的货币会导致不小的麻烦,因此在魏启历1753年的一次国际间谈判中达成共识,统一了卡尼的面额、成分和铸造工艺等内容。于是,标准晶前的第一个通行全大陆的统一货币诞生了。 | ||
在最初,卡尼是由2克的黄金以及一些银铸成的小硬币,其中银的含量是为了使卡尼的币值稳定。但因为金银价的波动导致其白银的成分几经变动,以至于在后来几次会议中,对于卡尼的具体价值方面存在巨大的分歧。在经历了数次会议,从魏启历1817年到1916年,其价值正式固定为158[[瓦郎]]或520[[南方元]]。 | 在最初,卡尼是由2克的黄金以及一些银铸成的小硬币,其中银的含量是为了使卡尼的币值稳定。但因为金银价的波动导致其白银的成分几经变动,以至于在后来几次会议中,对于卡尼的具体价值方面存在巨大的分歧。在经历了数次会议,从魏启历1817年到1916年,其价值正式固定为158[[瓦郎]]或520[[南方元]]。 | ||
第37行: | 第37行: | ||
艾尼克晶块几乎只用于国际间大笔交易及作为政府和银行等的储备晶,普通市民鲜少用到艾尼克晶块。 | 艾尼克晶块几乎只用于国际间大笔交易及作为政府和银行等的储备晶,普通市民鲜少用到艾尼克晶块。 | ||
===民用晶块=== | ===民用晶块=== | ||
民用晶块(Civil Crystal Block,CCB),是与ISCB同时发行的小价值晶块,具有重量轻、便于携带、耐磨损、易于交易的优点。民用晶块的规格为1.00cm×1.00cm×1.00cm,即1. | 民用晶块(Civil Crystal Block,CCB),是与ISCB同时发行的小价值晶块,具有重量轻、便于携带、耐磨损、易于交易的优点。民用晶块的规格为1.00cm×1.00cm×1.00cm,即1.00cm³的立方形晶块,与艾尼克晶块一样,但表面覆盖的耐腐蚀和耐磨损薄膜更加坚韧,据称可以保证长达10年的连续市场交易而不损坏。保护膜受损的CCB需要回收至当地银行部门进行评估后回收并兑换等价值新CCB。 | ||
与ISCB不同,CCB的主体铸造材质为[[氪晶石]],以及混合了一些常见晶石如[[白晶石]]和[[亮晶石]]。这种混合晶石块的密度仅为3.5g/cm³,因此非常方便携带。1CCB的价值为100标准晶,是市场交易的硬通货,尤其是如[[铁桶帝国]]这种战乱频繁的国家和地区,CCB的当地人最常用的交易货币。 | |||
===各国货币=== | ===各国货币=== | ||
'''魏启大陆''' | '''魏启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