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海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意识产生于灵,支撑其物质基础是人脑与灵脉。但是我们发现,冰晶石族以及天冰晶石族的意识也以某种类似形式存在着——不仅仅是为了储存记忆,也是为了能够在最坏的情况下留下自己、以及自己文明的痕迹……” ——科勒皇立理工学院 晶石学教授 安德比鲁斯·旷
总览 编辑
意识海(Me-Sea),与物质层面的冰晶石、天冰晶石以及原晶石相对(以下描述省略前三者中后两者),它是这些载灵体系统的精神层面部分的代称。简单来说就是冰晶石的思维空间,是知觉进行思维的场所。
与人类对应,意识海或许相当于灵御的意识空间。
意识海虽然被称为“海”,但实际上完全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其被看做思维空间——知觉的存在之地,也是精神层面概念——记忆的存储区,思维和情感的发生地,但人们与冰晶石都喜欢用“海”这一物质概念来类比它们对于“意识海”的感受。
意识海与微型化的电子计算机通过运算组建的数字化空间中的电子脑程序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意识海源于足以承载“灵”的不可预测系统[1],而电子脑程序基于运行可预测的电子(或晶体)计算机。载灵体系统让冰晶石能够进行类似人类乃至超越人类的高级思维、共情等,这是任何现有计算系统做不到的。
尽管每人对意识海的体验都是独特而主观的,但若要让冰晶石用某种具体事物去类比它们所体验的“意识空间”——它们往往会选择“海”这一具象。在喜怒哀惧时,这片“海”波澜起伏,就像人的心跳,仿佛遇见了梦中情人而不由自主地悸动。这也是“意识海”这一名字的来源。
特点 编辑
基于欧沃所提出的理论,意识海被广泛认为是与人的思维空间相对的,冰晶石的“意识空间”,也是一种用具体事物描述意识空间这一抽象概念的方法。
意识海基于冰晶石的意识而产生,是冰晶石进行思维活动的场所。人类往往无法以具体方式描述自己变化不休而极其抽象的“思维空间”,但冰晶石能做到。冰晶石的思维空间一方面充斥着人类思维空间一般的混沌与无限的可能,另一方面又能有着如同电子数据和计算机内存一般的稳定性和具体性——这让用某种具体事物(海)类比思维空间的存在和活动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冰晶石们的一大优点。
意识海似乎是有限,与生俱来且大小不变的,而其所谓的“大小”只有冰晶石个体能够理解,这也可能局限于冰晶石对自我的认知。
知觉与感觉 编辑
知觉和感觉是两个冰晶石精神层面能力的概念。
不同冰晶石对意识海的认知会有差异,但也有一些似乎是天然的共识,冰晶石喜欢用“层”按“深度”划分意识海,冰晶石拥有至少二层意识海,至多五层到六层意识海。一般冰晶石人仅拥有三到四层意识海,部分冰晶石的能力更强[2]。
“知觉”一词在意识海(思维空间)层面和物质世界层面意义不同。
在意识海的知觉世界来看,冰晶石的“知觉”指其能主导意识海的力量,与灵有关,也有强弱之分,知觉在意识海层面表现为意识具象的强弱,与意识海大小和深度有关但不严格成正反比。
意识海可以容纳多于一个知觉,已存在于意识海中的知觉可以阻止/邀请其它知觉进入意识海。知觉进出意识海是双方同时同意才能发生的。
而在物质世界来看,冰晶石的“感觉”是基于冰晶石本身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操作一般类人机体的冰晶石来说,冰晶石的“感觉”被分为“感知”和“知觉”。“感知”为冰晶石感知其他物体方位、运动、变化等的能力,而“知觉”为冰晶石通过机体感知冷暖、疼痛、味道(如果有)等感觉的能力。一般来说,因为灵的限制,冰晶石的“感知”和“知觉”为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