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魏启大战:修订间差异
第83行: | 第83行: | ||
大旷帝国军队攻击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军队突出部并全歼坚守[[斯太尔]]的联邦守军。 | 大旷帝国军队攻击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军队突出部并全歼坚守[[斯太尔]]的联邦守军。 | ||
===陈意志帝国参战=== | ===陈意志帝国参战=== | ||
魏启历19世纪50年代,陈意志帝国在经过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ref>[[1848年经济大崩溃]](The economy collapsed in 1848),又称“4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840s),是指魏启历1848年2月至12月发生的、魏启历19世纪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全大陆性经济危机。</ref>和内战<ref>[[塞西尔共和运动]](Cecil Republic Movement),又称“光荣斗争”(Glorious Struggle),是魏启历1850年5月至1852年11月于[[陈意志帝国]]国内爆发的全面内战。</ref> | 魏启历19世纪50年代,陈意志帝国在经过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ref>[[1848年经济大崩溃]](The economy collapsed in 1848),又称“4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840s),是指魏启历1848年2月至12月发生的、魏启历19世纪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全大陆性经济危机。</ref>和内战<ref>[[塞西尔共和运动]](Cecil Republic Movement),又称“光荣斗争”(Glorious Struggle),是魏启历1850年5月至1852年11月于[[陈意志帝国]]国内爆发的全面内战。</ref>后最终实现了帝国的统一。魏启历1852年11月,[[萨菲亚·陈]]以及[[哈萨维·陈]]的历史性会晤标志着民族派与王朝派的合体,至此一种全新的民族主义即“官方民族主义”诞生。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其他国家如联邦[[徐意志族]]的民族主义,他既不追求民众的认同,也不追求宪法的授权,他只是借民族主义的新瓶子装上王朝体制的旧酒。然而这种民族主义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旧体制的框架下很难让国民产生民族认同,正如当时帝国东方的农民困惑的那样:陈意志就是塞西尔,而我们是[[桦卞]]人,就算是[[大旷帝国|旷国]]人来统治也不会有任何不同——顶多换一个地主吧。底层民众的愚昧和缺乏爱国心让陈意志的民族主义者怒不可遏,他们将其归咎于长达1000年的外族历史,有立志于重新创造陈意志人。为此,他们做了一切可能的尝试:包括普及国民教育、推行塞西尔语,发明民族神话、树立国家权威——但这些努力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 | ||
正如新任陈意志帝国首相[[希德尼松·陈]]于魏启历1859年3月在帝国议会的一次发言时说:“……九成以上的国民与我们的体制完全脱节。人民发现自己受制于国家,被迫用自己的鲜血与金钱服务国家,但并不觉得自己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存在及其相关事物根本不感兴趣。”正当陈意志的民族主义的心灰意冷之时,联邦将领[[斯奥帕·埃克斯]]为他们送来了版本答案:[[英欧凯米会战]]的辉煌胜利将一盘散沙的徐意志民族和联邦凝聚成一个整体,在战争中,一切矛盾、分歧、压迫、隔阂都将烟消云散。肤色白皙的[[斐开]]士兵会与一个瘦小黝黑的[[卡盛威尔]]人并肩作战,一名高大的[[凯米斯崔]]掷弹兵会同一名矮小的[[斯太尔]]火枪手齐心协力——只有在战争中,“陈意志”才能被创造出来。但陈意志的民族主义开始转向对外扩张,使政府和民众也不可避免的被裹挟其中,这种情绪在希德尼松执政时期达到了高潮。邻国大旷帝国军队在[[格雷夫]]迟到的胜利,让民族主义者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刺激了他们更大的野心。 | 正如新任陈意志帝国首相[[希德尼松·陈]]于魏启历1859年3月在帝国议会的一次发言时说:“……九成以上的国民与我们的体制完全脱节。人民发现自己受制于国家,被迫用自己的鲜血与金钱服务国家,但并不觉得自己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存在及其相关事物根本不感兴趣。”正当陈意志的民族主义的心灰意冷之时,联邦将领[[斯奥帕·埃克斯]]为他们送来了版本答案:[[英欧凯米会战]]的辉煌胜利将一盘散沙的徐意志民族和联邦凝聚成一个整体,在战争中,一切矛盾、分歧、压迫、隔阂都将烟消云散。肤色白皙的[[斐开]]士兵会与一个瘦小黝黑的[[卡盛威尔]]人并肩作战,一名高大的[[凯米斯崔]]掷弹兵会同一名矮小的[[斯太尔]]火枪手齐心协力——只有在战争中,“陈意志”才能被创造出来。但陈意志的民族主义开始转向对外扩张,使政府和民众也不可避免的被裹挟其中,这种情绪在希德尼松执政时期达到了高潮。邻国大旷帝国军队在[[格雷夫]]迟到的胜利,让民族主义者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刺激了他们更大的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