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魏启大战

来自魏启大陆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 返回上级目录 魏启大陆·正传

“魏启大陆的灯火熄灭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重新亮起。”

简介[编辑]

第二次魏启大战(The Second Weky War),是魏启历1860年至1868年,东联盟西联盟间爆发的大型帝国主义战争。参战双方为以胡意志帝国徐意志联邦共和国燃炙共和国为主的西联盟和以大旷帝国奥薇邦妮联合王国欧兰古谭斯帝国铁桶帝国为核心的东联盟。

背景是在魏启历19世纪中叶,大旷帝国如同太阳一般升起,将欧兰古谭斯帝国收入麾下;奥薇邦妮联合王国在与日薄西山的胡意志帝国角逐中优劣反转;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和燃炙共和国内部纷争不断……大陆的数个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因为已有的魏启矿脉和自然资源基本上已被旧列强瓜分完毕,新的魏启脉惊现于世,而过剩的消费品即将引爆席卷全大陆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东西两大联盟的激烈对抗更是使得围绕着大陆中心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最终,亦江断层沙朗矿脉的一声枪响彻底引爆了第二次魏启大战。

魏启历1868年10月14日,随着战争双方在卡盛威尔签定停战协议,第二次魏启大战正式落下了帷幕。

众多史学家认为,第二次魏启大战没有赢家。这场具有毁灭性和深远影响的战争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还深刻地改变了魏启大陆的历史进程。第二次魏启大战迫使大旷帝国皇帝苆·旷退位、直接引爆了燃炙共和国的伟大革命陈意志帝国黄白百合战争、使魏启大陆进入了混乱而黑暗的混秩纪元。但第二次魏启大战也促进了全大陆经济的重组和变革,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民主化等进程。

时间线[编辑]

魏启历1859年4月,亦江断层的新矿脉“伊休-莱特层岩”被发现,其储量将会是已发现矿脉储量的十倍至二十倍。大旷帝国内阁会议对此方面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将如此巨量的资源掌握在一个国家手中是一种不公平的垄断行为,并在5月照会联邦外交官要求分享开采份额。随着以大旷帝国为首的东联盟实力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这令掌握断层的联邦感到不安,但联邦并未与东联盟做出妥协,试图进一步联合西联盟盟友并以强硬的姿态进行对抗。

魏启历1860年6月10日,超过20万人的大旷帝国军队渡过映日河,进入维音-萧伯共和国联盟领土,联盟无任何反抗。6月12日,维音-萧伯共和国联盟与大旷帝国签订合并条约,维音共和国和萧伯共和国正式成为大旷帝国的两个邦国,维音-萧伯共和国联盟军队被整编入大旷帝国军队。

魏启历1860年7月1日,大旷帝国进入欧兰古谭斯帝国领土但遭到民众和国防军抵抗,大旷帝国军队不得不放慢脚步,以期与欧兰古谭斯帝国政府谈判。7月15日,欧兰古谭斯帝国政府在大旷帝国的军事威胁下被迫同意加入即将打响的战争。

魏启历1860年9月,北大陆三国开始对当前国际形势展开紧急讨论。徐意志联邦共和国燃炙共和国紧急调集重兵于边境线。

魏启历1860年10月,胡意志帝国奥薇邦妮联合王国的斡旋彻底失败。奥薇邦妮联合王国宣布支持大旷帝国。作为回应,胡意志帝国宣布与奥薇邦妮联合王国进入战争状态。

魏启历1860年11月8日,沙朗矿脉发生交火,第二次魏启大战爆发的引信被点燃。

魏启历1860年11月10日,东西联盟互相宣战,大旷帝国正式展开对燃炙共和国的攻势。同时,大旷帝国联结欧兰古谭斯帝国铁桶帝国分别发起了对魏启联邦合众国徐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攻势。

魏启历1860年11月29日,大旷帝国军队攻破联邦护国队的防线,越过卡盛威尔防卫区,联邦大片土地沦陷。

魏启历1861年3月,欧兰古谭斯帝国攻陷何尔蒙,包围了首都何其正,但因为常务委员会三元老之一的何其正释放了“魏启之魂”稳住了阵线,欧兰古谭斯帝国军队陷入了苦战。

有待补充。

魏启历1868年10月,因为交战双方谁也不能更进一步,而双方国内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内外交困的双重压力迫使双方都站到了谈判桌前。随着10月14日,战争双方在卡盛威尔正式签定停战协议,第二次魏启大战正式落下了帷幕。

重要事件[编辑]

沙朗战役[编辑]

沙朗矿脉亦江断层最南端、与大旷帝国接壤的一处大型矿脉,其名称来源于矿脉脚下的一个名为“沙朗”的小镇。自发现之日起,联邦与旷国围绕沙朗矿脉的争议就没有停止。大旷帝国认为沙朗矿脉南部与旷国接壤,因此旷国理应享有沙朗矿脉的开采权以及一部分主权;而联邦则认为因为沙朗矿脉全境均位于联邦境内,因此联邦对沙朗矿脉享有完全主权。

随着魏启历1860年5月超过10万名联邦士兵进驻沙朗矿区,大旷帝国认为这是联邦对其的挑衅行为,因此也调集超过12万名士兵聚集于矿脉国境线附近。双方关系剑拔弩张,局势已然来到最紧张的时刻。

在战争临近的最后几个月,无论是纽菲凯米斯崔几何远碟城,还是狄库,都洋溢着一种狂热的战争氛围。几乎所有人都在相互道喜,认为这将是一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

但在首都之外的其他地方,成群的士兵正拖着沉重的步伐向火车站集结着。这里没有音乐、没有欢呼、没有歌声,只有靴子摩擦的声音、马蹄走过的声音、火车轰鸣的声音。这些来自乡村的士兵们并不清楚,这个月魏启大陆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魏启大陆”这个概念他们也不甚了解。他们只是被告知:自己的国家遭到了入侵。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战争,是魏启大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也是最荒唐的战争。

这场战争,究其根本,是人类生产了太多他们消费不起的商品,就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过剩商品,魏启大陆的统治者们决心送一整代年轻人到前线送死。

但很快,他们就会后悔这个决定。正如斯德莱·维尔德在战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魏启大陆的灯火熄灭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重新亮起。”

魏启历1860年11月8日凌晨四点,一声枪响打破了已经紧绷到极致的窒息气氛,双方都不知道是谁开的枪,但随即到来的就是火炮、机枪以及步枪声的齐鸣。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12点。此时的徐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大旷帝国大使斯德莱仍然试图进行最后的和平努力,但长达15个小时的谈判最终还是宣布破裂。

魏启历1860年11月10日上午7时,大旷帝国正式向西联盟宣战。上午8时,奥薇邦妮联合王国欧兰古谭斯帝国维音-萧伯共和国联盟铁桶帝国亦正式向西联盟正式宣战。上午9时,西联盟向东联盟诸国宣战,第二次魏启大战爆发。

历史学家统一认为,虽然沙朗战役发生于大旷帝国宣战之前,但沙朗战役的爆发仍然标志着第二次魏启大战的爆发。

卡盛威尔战役[编辑]

上千年来,联邦和旷国围绕着卡盛威尔附近国境线爆发的战事使得联邦以沿着三百公里两国边界的中心城市卡盛威尔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

魏启历1860年11月10日,大旷帝国集结机动部队绕过卡盛威尔防卫区,沿着映日河一路突破后受阻,但重要防御屏障卡盛威尔失守,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面积国土沦陷,西联盟做出反应后双方陷入焦灼。

不同于之前的各种小摩擦,映日河闪击战标志着第二次魏启大战的全面扩大化。

璃玑-阿扎克斯战役[编辑]

就在卡盛威尔战役打响的同时,另一场关键战役也在燃炙共和国的璃玑和大旷帝国的阿扎克斯拉开序幕,璃玑和阿扎克斯两城被三角山脉南段分割,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燃炙共和国陆军总参谋长燃斐岚上将在这个方向部署了四个集团军,合计120万人,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败大旷帝国。燃炙军队之所以在这个方向投入如此之重的兵力,还有一层政治和经济因素:假如失去阿扎克斯,那毫无疑问,那帝国的首都将直接暴露在燃炙军队的面前;另一方面,区魏启历1859年,璃玑对面的阿扎克斯狄库邦第二大的城市,生产了全邦1/3的小麦,80%的糖,70%的煤炭,68%的铸铁和58%的钢材,假如获得阿扎克斯,燃炙人将获得大旷帝国北部少有的绿洲和大片的工业。

大旷帝国方面,斯瓦德利·萨姆依·旷侯爵率领的三个集团军抵达了阿扎克斯战场,随后挥师北上,直扑璃玑。斯瓦德利之所以敢不等援军到位就主动出击,完全是因为低估了燃炙军队的动员速度。经他计算,燃炙军队在开战20天后只能动员出30个师——但实际上燃炙军动员了52个师;斯瓦德利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又高估了旷军的动员速度——在战前,他计划调派1.1万趟列车以投送兵力,但实际的数字是不到2000列,其中的一半还堵在了狄库。于是当璃玑-阿扎克斯战役打响,燃炙军就在这个局部战场取得4:3的兵力优势。对此,斯瓦德利一无所知,因为旷军缺乏侦查用的飞行器,这在广阔的中部大陆平原上极为致命。

11月23日,两军在璃玑远郊爆发了前哨战,博德·卡奥拉·旷伯爵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击退了燃炙军的第四集团军,随后转入全军追击。与此同时,阿萨维·拉卡玛·旷伯爵的第四集团军在阿扎克斯结束了燃炙军的第五集团军的攻势,形势一片大好。看起来,战场的每一步都在斯瓦德利侯爵的计算中,直到燃炙军一记左勾拳正中旷军的命门——阿扎克斯。11月29日,就在北线旷军追歼残敌之时,燃炙军第三、第八两个集团军对阿扎克斯发起了合围。此城是狄库邦第二大城市,大旷帝国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亦是四条重要铁道的交汇点。一旦阿扎克斯失陷,旷军北线的两个集团军就将被彻底切断退路、沦为孤军。此时防守阿扎克斯的只有鲁德·尼维尔·旷子爵的第三集团军。11月29日,鲁德对三倍于己的燃炙军发起了主动进攻,结果遭遇大败,不得不让出阿扎克斯,至此胜负已分。

此战,燃炙军居然打出了斯瓦德利想打出的效果,以一部兵力吸引敌军来攻,随后全军像一道旋转门一样完成右转,隔开并吃掉敌军。看上去,旷军北线的两个集团军已经是插翅难逃,但就在这个时候,燃炙军的电报员又发威了——12月11日凌晨,旷军截获了一封燃炙军电报,毫无意外还是明码电文,准确地告知了燃炙军的行动路线,并指出三角山脉南端有一个30公里宽的巨大空隙。燃曲涅中将的第三集团军负责封死这一个空隙,但他行动迟缓,这就给旷军留下了一天左右的逃亡时间。于是斯瓦德利做出了他在整场战役中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博德和阿萨维两部兵力抛弃辎重、全速逃亡。和之前不同,旷军撤退路线上的铁路已经被燃炙军切断,所以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博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此记载:“前进的路上随处可见被遗弃的火炮,带不走的伤员,倒毙的马匹,还有昂贵的电报设备——这些东西通通都要丢给燃炙军队。我部已有三周多没有休息,全军大概只剩1万条枪。如果遇上战斗,只需一个骑兵师便能使我全军覆没。”博德的担心之所以没有变成现实,完全仰赖于燃炙军那如蜗牛一般的追击速度。12月21日,燃炙军止步于狄库北部的梅希尔要塞,这个要塞堪称钢铁要塞,它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坚守到了魏启历1861年5月,挽救了旷军无数命悬一线的战士。

至此,璃玑-阿扎克斯战役正式结束,此战旷军一共损失了35万部队,占全军总数的1/5,就连斯瓦德利都自嘲到:“若是那科亚尔陛下还在世的话,一定会因为丢掉阿扎克斯而将我枪毙。”而燃炙军队则损失了接近20万部队。该战役的结束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堑壕战的序幕。

英欧凯米战役[编辑]

魏启历1861年3月17日,大旷帝国的第一和第二集团军再次集结、准备侵入联邦东南部,目标直指英欧凯米共和国首府英欧凯米。大旷帝国军队一度成功地进入了联邦领土,并持续向联邦内部纵深展开进攻。然而,联邦第八集团军并未立即与旷军展开决战。相反,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诱使大旷帝国第二集团军提前深入联邦境内。联邦计划从该集团军的两翼实施钳形攻势,将其主力部队围歼。

3月20日,联邦护国队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他们并未直接攻击大旷帝国第二集团军的主力,而是从其两翼发动猛烈的攻击。旷军在面对联邦护国队的突然袭击时,陷入了混乱和困境。联邦护国队的两翼部队成功地切断了旷军的后路,将其主力部队包围在了一个狭小的区域内,最终成功将其主力部队围歼。

在这场激战中,大旷帝国军队在联邦护国队的猛烈攻击下,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许多旷军士兵在战斗中阵亡或被俘,其中包括大量的火炮和其他装备。随后,面对联邦护国队的强大攻势和不断增强的兵力,旷军开始逐渐撤退。在4月2日,旷军最终放弃了整个任务,全面撤离了英欧凯米共和国。

英欧凯米战役改变了南线的战局。在战役之前,旷军在南线的进攻势头强劲,对联邦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然而,在英欧凯米战役之后,旷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联邦在南线的防线得到了稳固和加强。

斯太尔战役[编辑]

大旷帝国军队攻击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军队突出部并全歼坚守斯太尔的联邦守军。

陈意志帝国参战[编辑]

魏启历19世纪50年代,陈意志帝国在经过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1]和内战[2]后最终实现了帝国的统一。魏启历1852年11月,萨菲亚·陈以及哈萨维·陈的历史性会晤标志着民族派与王朝派的合体,至此一种全新的民族主义即“官方民族主义”诞生。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其他国家如联邦徐意志族的民族主义,他既不追求民众的认同,也不追求宪法的授权,他只是借民族主义的新瓶子装上王朝体制的旧酒。然而这种民族主义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旧体制的框架下很难让国民产生民族认同,正如当时帝国东方的农民困惑的那样:陈意志就是塞西尔,而我们是桦卞人,就算是旷国人来统治也不会有任何不同——顶多换一个地主吧。底层民众的愚昧和缺乏爱国心让陈意志的民族主义者怒不可遏,他们将其归咎于长达1000年的外族历史,有立志于重新创造陈意志人。为此,他们做了一切可能的尝试:包括普及国民教育、推行塞西尔语,发明民族神话、树立国家权威——但这些努力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

正如新任陈意志帝国首相希德尼松·陈于魏启历1859年3月在帝国议会的一次发言时说:“……九成以上的国民与我们的体制完全脱节。人民发现自己受制于国家,被迫用自己的鲜血与金钱服务国家,但并不觉得自己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存在及其相关事物根本不感兴趣。”正当陈意志的民族主义的心灰意冷之时,联邦将领斯奥帕·埃克斯为他们送来了版本答案:英欧凯米会战的辉煌胜利将一盘散沙的徐意志民族和联邦凝聚成一个整体,在战争中,一切矛盾、分歧、压迫、隔阂都将烟消云散。肤色白皙的斐开士兵会与一个瘦小黝黑的卡盛威尔人并肩作战,一名高大的凯米斯崔掷弹兵会同一名矮小的斯太尔火枪手齐心协力——只有在战争中,“陈意志”才能被创造出来。但陈意志的民族主义开始转向对外扩张,使政府和民众也不可避免的被裹挟其中,这种情绪在希德尼松执政时期达到了高潮。邻国大旷帝国军队在格雷夫迟到的胜利,让民族主义者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刺激了他们更大的野心。

希德尼松就是其中之一。早在亦江战役爆发的前两周,他就预言战争势在必行,在给大旷帝国大使的信里,他如此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作呕的年代,一个丧失了活力、骄傲与美德的年代,只有战争才能阻止人民继续堕落下去,因为战争提供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选项——要么光荣,要么死亡。因此,或许您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心怀恐惧,而我却全心全意地期盼着它的到来。”所以当希德尼松得知陈意志帝国政府打算在这这场决定魏启大陆命运的大战中置身事外时,他提笔写下了一封檄文:“议会即萨菲亚,萨菲亚即议会——真是一个令人羞耻的组合,这就是老旧的陈意志,这老旧的陈意志没有意识到一个全新的陈意志正在从历史和未来中冉冉升起。斗争将持续,至死方休!要么是议会摧毁国家,将神圣的祖国再一次卖给外国人,要么是国家推翻议会,用钢铁与烈火净化皮条客的大本营!”这番煽动性的发言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包括很多曾反对过他的敌人。

冉德拉宫战役[编辑]

魏启历1861年8月23日,陈意志帝国向西联盟诸国宣战。在战役开始前,陈意志军队统帅部计划在交通不便的北部山区实施防御,此地距海岸较近且利于自北部边境向冉德拉宫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燃炙军队因主力部队陷于旷国和联邦战场,因此决定在陈意志帝国方向实施防御,重点防御冉德拉宫地区。

魏启历1861年8月27月,冉德拉宫战役正式爆发。在宣战后的边境作战中,陈意志军队成功击退了冉德拉宫西侧的燃炙军队。随后,陈意志军队总参谋长多尔纳·陈指挥陈意志第2、第3集团军约20万人,分三路进攻冉德拉宫东侧的燃炙守军阵地。陈意志左路军攻击冉德拉宫的侧翼,试图切断冉德拉宫至几何的铁路线,阻击燃炙军队援兵;中路军主攻冉德拉宫正面的桥头阵地;右路军进攻冉德拉宫右侧的一处高地,夺取制高点以便布设火力点。同时,陈意志帝国海军封锁了燃炙军队控制的海上交通。

然而,驻守冉德拉宫的燃炙军队指挥官燃奥极中将采取了防守策略,他命令部队构筑好工事并在其前设置障碍物,就地固守。燃炙军队凭借完备的防御工事和猛烈的火力,成功击退了陈意志军队的多次强攻。初期战役中,陈意志军队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能实现夺取冉德拉宫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双方军队在冉德拉宫地区进行了多次激战。陈意志军队试图通过连续的进攻来突破燃炙军队的防线,但燃炙军队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有效的战术应对,始终保持着对冉德拉宫的控制。

随着战役的进行,陈意志帝国军队逐渐暴露出指挥体系上的问题和士兵士气低落的问题。同时,燃炙共和国军队也面临着兵力不足和物资短缺的困境。然而,双方军队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素养,使得战役陷入了胶着状态。

最终,在魏启历1863年11月进行的最后一次作战中,双方军队再次展开了激战。尽管陈意志军队在部分区域取得了进展,但整体上仍未能实现突破燃炙军队防线的目标。随着多尔纳宣布撤退,冉德拉宫战役也随之结束。

冉德拉宫战役是第二次魏启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军队共进行了多达三十三次激战,共造成了约86万人的伤亡。尽管陈意志军队在部分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整体上并未能实现突破燃炙军队防线的目标。这场战役对双方军队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也对整个第二次魏启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远碟保卫战[编辑]

远碟保卫战是魏启历1860年至1861年间霜海战争的决胜战役,发生开始于魏启历1860年冬,持续了四个月零三天,到魏启历1861年春1月29日结束。远碟群岛遭受胡意志帝国元首德·诺兰·胡德雷克夫带领胡意志帝国舰队侵袭,皇家守备队集中全国力量,拼死抗击,战斗惨烈。

远碟群岛首都远碟城一战以潘银·埃库里克带领的皇家守备队的惜败结束。战斗以胡意志帝国的胜利告终,奥薇邦妮联合王国被迫赔款投降并让出了平海全岛以及其海域的开发权。

战斗结果直接导致城市遭受毁灭性的重创,繁华的都市沦为一片废墟,皇室守备队几近全灭,民众大量伤亡。但胡意志帝国舰队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接近半数的战舰沉入大海,超过5万名士兵战死在了惨烈的巷战中,整个帝国海陆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次年,诺兰元首宣布舰队回撤。不久, 奥薇邦妮联合王国也宣布退出第二次魏启大战。诺兰元首于魏启历1861年归国后宣布退位,帝国成立了临时议会,提前退出了第二次魏启大战。

历史上将此次惨烈的战役称为远碟保卫战

详细信息:远碟保卫战

克兰西亚会战[编辑]

斯尔特纳加会战[编辑]

自战争爆发以来,东线战场上,徐意志联邦共和国、胡意志帝国联军与大旷帝国、欧兰古谭斯帝国、铁桶帝国联军在铁桶帝国的长空高原和欧开共和国的丘陵等地进行了多次激战,双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战争的持续,双方都在寻找能够打破僵局、改变战局的机会。在战略上,欧开共和国东南部与铁桶帝国接壤的斯尔特纳加地区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西联盟联军希望通过在斯尔特纳加地区发动进攻,迫使东联盟联军撤退,从而减轻克兰西亚方向的压力。而东联盟联军则计划在此地发动反击,突破西联盟的防线,将其击退到联邦和铁桶帝国的边境,从而改变东线的战局。

斯尔特纳加地区的地形和防御工事也为战役的爆发提供了条件。该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西联盟联军在该地区构筑了三道坚固的防线,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还敷设了多道铁丝网。这些防御工事给东联盟联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此外,斯尔特纳加会战的爆发还受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随着战争的持续,大陆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人力损耗。东联盟和西联盟都在寻求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改变战局的走向。斯尔特纳加会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在战争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头之际,斯尔特纳加会战的爆发成为了双方改变战局、寻求胜利的关键之战。然而,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和惨烈景象,也将永远镌刻在战争史上。

战役开始前,大旷帝国、欧兰古谭斯帝国、铁桶帝国联军为突破徐意志联邦和胡意志帝国联军防御阵地并将其击退到欧开共和国边境,准备了五个多月的时间。东联盟联军集结了32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共计约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和约300架飞机。而西联盟方面则只拥有8个步兵师,约672门火炮、300门迫击炮和114架飞机,但他们构筑了三道防线,全纵深达7至8公里。

战役开始时,东联盟联军进行了为期7天的炮火准备,然后在7月1日清晨,在炮火和空中轰炸的掩护下,大旷帝国军队在斯尔特纳加城以东、欧兰古谭斯帝国和铁桶帝国军则在斯尔特纳加城以南同时向西联盟军阵地发起了冲锋。然而,尽管东联盟军在炮火支援下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在左翼进攻的旷军仍然遭到了联邦军的顽强抵抗。由于旷国军队形密集,且士兵身负重装备,行动迟缓,因此在进攻中遭受了严重的伤亡。仅在第一天,旷军就伤亡了近6万人,这一天被称为“大旷帝国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在战役的后续阶段,尽管东联盟联军继续发动进攻,但西联盟联军利用纵深防御和反击战术,成功阻止了东联盟联军的进一步突破。最终,尽管东联盟联军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并未能完全达到其预定目标,即突破西联盟防线并将其击退到联邦与铁桶帝国的边境。战役结束时,东联盟联军损失了约72万人,其中大旷帝国军队36万人,欧兰古谭斯帝国军队20万人,铁桶帝国军队6万人;而西联盟联军则损失了约65万人,并被迫收缩了防线。

联邦陆军总司令默尔索·方琴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了这场悲壮的胜利:“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这样一场战斗。密集的炮火覆盖了整座山丘,形成一幅壮观的画卷。死人山就像一座火山一样燃烧,空气与大地在成千上万发炮弹中颤抖……如果地狱真的存在,那大概就是这样了。”

不冻港防卫战[编辑]

魏启历1867年,大旷帝国发动巨型舰队对毫无准备的胡意志帝国重港力学港发起了突袭。在仓促之中应战的胡意志帝国舰队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大旷帝国的舰队,宣告了旧时代的大旷帝国海军成为强弩之末。胡意志人民把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称之为不冻港防卫战。

详细信息:不冻港防卫战

伤亡统计[编辑]

后日谈[编辑]

“……这样的战争绝无可能再重来一遍了。我们或许能再打一次克兰西亚,可是斯尔特纳加不行——这种战争需要坚定的信仰,需要多年积攒下来的安全感,还需要各阶级之间紧密无间的关系。你必须拥有能使你全心全意的情感来源:你必须记得歌莉娅节、记得斯莱德和他未婚妻的明信片,还有南城的小咖啡馆、爱斯卡格特大街上的啤酒屋以及市政厅的婚礼,记得白欧的赛马会、记得爷爷唇边的胡子……带着这些旧日的回忆,我从战争中活着回来。可是那个美丽且安全的世界都随着这一阵爆炸带过的狂风,在我面前炸的粉碎,化为乌有。”
“献给我的儿子,自从你的双眼闭上,我的双眼从未停止过哭泣。”

众多史学家广泛认为,第二次魏启大战没有赢家,因为这场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的后果,对全大陆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期间,数百万士兵和平民丧生,无数家庭破碎,国家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战争结束后,虽然交战双方在卡盛威尔停战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这份停战协议并未真正带来和平,反而埋下了下一次大战的伏笔。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各国的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被大量消耗,导致了战后长期的经济萧条。各国政府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债务,以支持战争和重建家园,这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战争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秩序。战前,南北大陆的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和协定维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然而,战争使得这些条约和协定化为废纸,国际体系陷入混乱。战后,虽然建立了纽菲-狄库体系,但这个体系并不稳固,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心理创伤。战争中的暴力和血腥场面给士兵和平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导致了许多人的心理疾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战争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注释[编辑]

  1. 1848年经济大崩溃(The economy collapsed in 1848),又称“4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840s),是指魏启历1848年2月至12月发生的、魏启历19世纪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全大陆性经济危机。
  2. 塞西尔共和运动(Cecil Republic Movement),又称“光荣斗争”(Glorious Struggle),是魏启历1850年5月至1852年11月于陈意志帝国国内爆发的全面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