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魏启大战

>>> 返回上级目录 魏启大陆·正传

“每个士兵在上战场前必须清楚的明白,他这场小小的战斗在大局中起的作用。”[1]

总览 编辑

第一次魏启大战(The First Weky War,1434-1456),是对从魏启历1434年至魏启历1456年一系列大小战役的统称。

七大国家的新生,而其中北方两大国家燃炙共和国徐意志帝国[2]和南方以大旷帝国为首的南方联盟最为强大,围绕着领土与资源的角逐也尤为激烈。

千年的守护者第一次面对侵略军,位于大陆心脏的两大国联手走在一起,对抗向南进犯的胡意志帝国铁骑,激战正酣,野心勃勃的大旷帝国趁虚而入,战况变得焦灼和混乱。

北大陆战场 编辑

伊休会战 编辑

魏启历1434年4月16日,徐意志帝国主力与胡意志帝国主力军在伊休山脉下相遇,双方发生了大规模激战。

会战的结果最终以胡意志帝国元首克勒斯·胡·杰率领大军击败徐意志帝国元首缪拉而告终。

这场战役也是第三次伊休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标志着徐意志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彻底战败。但第三次伊休战役的结束仅仅是第一次魏启大战的开端,从伊休会战的结束开始,第一次魏启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濒临破碎的徐意志帝国还来不及喘一口气,就被卷进了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之中。

魏启历1435年1月,胡意志帝国元首勒克斯因感染伤寒,在北大陆的寒冬中去世。勒克斯最亲密的战友、龙骑士团大团长德·岚·加迈斯继任元首,发誓继续勒克斯未尽的事业。

远碟海战 编辑

魏启历1450年11月,奥薇邦妮联合王国舰队在东海湾遭到胡意志帝国舰队拦截,双方交火。

这也是两国矛盾的第一次集中爆发,此后互相敌视达数百年。

莫戈洛塔会战 编辑

魏启历1453年6月,胡意志帝国军队在加迈斯元首的领导下再度南下,逐渐靠近穿过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北部的莫戈洛塔河[3],来自燃炙共和国的增援让这场战役变得更加紧张而激烈。

详细信息:莫戈洛塔会战

南大陆战场 编辑

城下之战 编辑

魏启历1434年10月,欧兰古谭斯帝国贸然袭击魏启联邦合众国,南大陆战场正式点燃战火。

南北战争 编辑

凯米斯崔攻城战 编辑

魏启历1450年1月,欧兰古谭斯帝国和大旷帝国联军突袭了困顿之中的徐意志帝国首都凯米斯崔,并成功占领。

凯米斯崔的陷落导致了徐意志帝国政局的激烈动荡,并直接诱发了2月的流星革命,由卡拉维尔·徐·次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军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帝国的统治并成立了第二共和国。

漾河扫荡 编辑

魏启历1455年8月,大旷帝国皇帝耀·芸·旷御驾亲征徐意志,希望一举消灭卡拉维尔的实力,双方最后在双氧水河畔遭遇。

详细信息:漾河扫荡

凯米斯崔收复战 编辑

魏启历1456年10月18日,联邦护国队抵达被欧兰古谭斯帝国占领的首都凯米斯崔,在士气、兵力和装备远远低于对方的情况下击溃了欧兰古谭斯帝国的军队。

当日晚上,两军签订了停战协议。双方交换了战俘,联邦护国队举行了入城仪式,欧兰古谭斯帝国的守军也得以体面地离开。第一次魏启大战的最后一场战役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详细信息:凯米斯崔收复战

伤亡统计 编辑

独立参战国 编辑

国家 参战 伤亡 平民伤亡
胡意志帝国 约10.2万 约3.6万 轻微
魏启联邦合众国 约2.6万 约6000 约1000
奥薇邦妮联合王国 未知 未知 未知

北方联盟 编辑

国家 参战 伤亡 平民伤亡
徐意志 约63.6万 约56.8万 约300万
燃炙共和国 约72万 约39.4万 约280万

南方联盟 编辑

国家 参战 伤亡 平民伤亡
大旷帝国 约76.4万 约59.7万 未知
欧兰古谭斯帝国 约19.7万 约17.6万 约9000
文黄共和国联盟 1000 124

中立国 编辑

国家 参战 伤亡 平民伤亡
陈意志帝国 约3600
铁桶帝国 约6000
邬石联合王国 未知
逑龙帝国 未知

后日谈 编辑

规模空前的第一次魏启大战极大地促进了军衔制的诞生和完善,军衔制在战争中得以迅速普及,许多国家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国家的军衔制度。

军衔制是按照军衔区别军人等级的制度,而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军衔制是大陆诸多国家军队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之一。

军衔最早起源于15世纪初期的北大陆国家,并在这场战争中得以迅速普及完善。产生军衔的主要原因是:构成军队主要成分的农民、自由民、市民、破产骑士,在战斗中立了战功,要求打破出身门第,按劳绩战功取得职位;来自非贵族的指挥官由于没有爵位可以表示自己的身份,没有一种属于个人级别来保障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待遇,也要求设立一种与职务相称的等级称号。于是,军衔便产生了,并为各国军队所采用和完善,形成了兵、军士、尉官、校官、将官、元帅为次序的分等设级的世界通行的军衔体制。

  1. 出自英国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2. 徐意志帝国于魏启历1450年解体,成立共和国。
  3. 莫戈洛塔河,是映日河向北流经如今徐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条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