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江断层

来自魏启大陆
Hineven留言 | 贡献2021年9月15日 (三) 12:20的版本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总览

亦江断层位于大陆中心, 伊休山脉中段, 冉青人民共和国, 徐意志联邦共和国旷国三国交汇处, 是世界上估算和已探明储量最大, 矿物质量最高的魏启脉, 拥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亦江断层也因此成为了第二、第三次魏启大战的导火索[1]

详细信息

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内, 物理化学共和国的边境上, 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有着突兀的巨大盆地, 盆地内土地荒芜, 岩层裸露, 环境恶劣, 而盆地中心段有一道深深的黑暗伤疤, 伤疤长达数十千米,深不见底。著名探险者冉亦江于1477年来到此地, 并命名为亦江峡谷, 后来, 随着科技进步, 当峡谷下方的秘密进一步被发掘出来时, 此地改名为亦江断层。

亦江断层实际上是在地下一千三百米处展开的宽达三十一千米的被称为“伤痕”的巨大地下裂谷,而组成裂谷的就是质量极高的大块暗晶石

亦江断层拥有难以估量的晶石储备量, 目前已探明深度下界为两万三千米, 而且越向下延展裂谷宽度越大, 矿物纯度越高, 在两万米附近的裂谷谷壁甚至由纯粹由色晶石构成,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 限于技术原因无法开采。

文黄共和国联盟勘测学者估计, 该矿脉所蕴含的矿物储量可能占全大陆的百分九十以上[2], 远超另外两大魏启脉总和, 即便是目前已明确的储量也能供应大陆诸国挥霍上万年之久。随着技术进步,采掘加深,也有假说指出晶石是从亦江断层底部的某个地方“不断产生”(原因不明)的,而非从古至今就只增不减的。

目前, 断层上段开采规模最大, 经过接近三百年的发展, 开采深度却只有不足三千米。同时, 工人们在断层深处发现了大量古老而规整的空腔, 疑似久远的开采痕迹。在第131号空腔中发现了不少形状奇异, 用途未知的古遗物, 但均已失去效能。

旋挖机与先进采掘机

为了能够成规模地大量开采晶石,人们在亦江断层建造了数台钢铁巨兽,夜以继日地开采晶石,为大陆工业供应新鲜血液。

魏启历1917年,第一套旋挖机系统成型。

魏启历1976年,第一台先进采掘机“联合”建成。

旋挖机

类似于盾构机,但是其尺寸远超任何大型盾构机,可以垂直下挖并源源不断地将刀片切碎的晶石输送到地表,挖至一定深度后可以自行倒车回到地表。

目前运行的旋挖机有两套。

先进采掘机

先进采掘机“联合”用两枚强大的应力枢纽直接吸引并粉碎晶石原矿,其技术经验也为卡赦兰的建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

亦江断层作为重要的魏启脉, 也是各国争夺的重要资源之一。

亦江断层最初由胡意志帝国"联合"三国, 主导开发, 魏启晶石的批量生产从1719年开始, 是最早被开发的魏启脉。

最初, 实际开采由冉青人民共和国徐意志联邦共和国掌握, 根据四国(加上胡意志帝国)签订的《亦江断层开采协约》, 胡意志帝国尽管在地理上和矿脉没有干系, 但是由于国力强大, 并以提供昂贵的开采设备为条件能获得百分之三十(截止十八世纪初期, 共和国和合众国逐渐将次数值压低到了百分之八)的矿物产量, 而旷国通过支付巨额"开采费"可以获得百分之十五的矿物产量。

魏启历1870年,东大陆三大国日益强大,这令掌握断层的联邦感到不安,但联邦并未与东大陆三国做出妥协,试图进一步联合北大陆三国以强硬的姿态进行对抗。

魏启历1921年,随着旷国极端民族主义大元帅上任,事态进一步恶化,北大陆三国开始紧张的国防准备,联邦共和国与东联盟另外两国签署了《断层互惠共同条约》,以晶石共同开采权换得三国间进一步军事同盟以及三国的共同扩军协约。

魏启历1940年,伊休工业区被占领,联邦陆军于撤退时炸毁了重型开采设备,暂时失去运转能力的亦江断层被旷国夺取。

魏启历1943年,伊休工业区被夺还,工业区遭到二次破坏,西联盟再一次占领亦江断层。

魏启历1949年,UPW成立,为了彻底解决战争火种,各国都做出了让步,联邦签署《新亦江断层开采协约》,将亦江断层大面积区域的处分权转交给UPW,令UPW各国能出资开采分成断层矿产资源。

魏启历1973年,随着大陆最后几国加入UPW,《亦江断层扩大开采协约》被签署,UPW获得了无限期无限制的自由开采权,联邦保有自己的专有开采区。

  1. 参见:第二次魏启大战第三次魏启大战
  2. 随着勘探技术不断进步,这一数值仍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