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魏启大战
“魏启大陆的灯火熄灭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重新亮起。”
简介
第二次魏启大战(The Second Weky War),是魏启历1860年至1868年,东联盟和西联盟间爆发的大型帝国主义战争。参战双方为以胡意志帝国、徐意志联邦共和国、燃炙共和国为主的西联盟和以大旷帝国、奥薇邦妮联合王国、欧兰古谭斯帝国、铁桶帝国为核心的东联盟。
背景是在魏启历19世纪中叶,大旷帝国如同太阳一般升起,将欧兰古谭斯帝国收入麾下;奥薇邦妮联合王国在与日薄西山的胡意志帝国角逐中优劣反转;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和燃炙共和国内部纷争不断……大陆的数个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因为已有的魏启矿脉和自然资源基本上已被旧列强瓜分完毕,新的魏启脉惊现于世,而过剩的消费品即将引爆席卷全大陆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东西两大联盟的激烈对抗更是使得围绕着大陆中心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最终,亦江断层的一声枪响彻底引爆了第二次魏启大战。
魏启历1868年10月14日,随着战争双方在卡盛威尔签定停战协议,第二次魏启大战正式落下了帷幕。
众多史学家认为,第二次魏启大战没有赢家。这场具有毁灭性和深远影响的战争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还深刻地改变了魏启大陆的历史进程。第二次魏启大战迫使大旷帝国皇帝苆·旷退位、直接引爆了燃炙共和国的伟大革命和陈意志帝国的黄白百合战争、使魏启大陆进入了混乱而黑暗的混秩纪元。但第二次魏启大战也促进了全大陆经济的重组和变革,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民主化等进程。
时间线
魏启历1859年4月,亦江断层的新矿脉“伊休-莱特层岩”被发现,其储量将会是已发现矿脉储量的十倍至二十倍。大旷帝国内阁会议对此方面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将如此巨量的资源掌握在一个国家手中是一种不公平的垄断行为,并在5月照会联邦外交官要求分享开采份额。随着以大旷帝国为首的东联盟实力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这令掌握断层的联邦感到不安,但联邦并未与东联盟做出妥协,试图进一步联合西联盟盟友并以强硬的姿态进行对抗。
魏启历1860年6月10日,超过20万人的大旷帝国军队渡过映日河,进入维音-萧伯共和国联盟领土,联盟无任何反抗。6月12日,维音-萧伯共和国联盟与大旷帝国签订合并条约,维音共和国和萧伯共和国正式成为大旷帝国的两个邦国,维音-萧伯共和国联盟军队被整编入大旷帝国军队。
魏启历1860年7月1日,大旷帝国进入欧兰古谭斯帝国领土但遭到民众和国防军抵抗,大旷帝国军队不得不放慢脚步,以期与欧兰古谭斯帝国政府谈判。7月15日,欧兰古谭斯帝国政府在大旷帝国的军事威胁下被迫同意加入即将打响的战争。
魏启历1860年9月,北大陆三国开始对当前国际形势展开紧急讨论。徐意志联邦共和国与燃炙共和国紧急调集重兵于边境线。
魏启历1860年10月,胡意志帝国与奥薇邦妮联合王国的斡旋彻底失败。奥薇邦妮联合王国宣布支持大旷帝国。作为回应,胡意志帝国宣布与奥薇邦妮联合王国进入战争状态。
在战争临近的最后几天,无论是纽菲、凯米斯崔,几何、远碟城,还是狄库,都洋溢着一种狂热的战争氛围。几乎所有人都在相互道喜,认为这将是一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
但在首都之外的其他地方,成群的士兵正拖着沉重的步伐向火车站集结着。这里没有音乐、没有欢呼、没有歌声,只有靴子摩擦的声音、马蹄走过的声音、火车轰鸣的声音。这些来自乡村的士兵们并不清楚,这个月魏启大陆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魏启大陆”这个概念他们也不甚了解。他们只是被告知:自己的国家遭到了入侵。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战争,是魏启大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也是最荒唐的战争。
这场战争,究其根本,是人类生产了太多他们消费不起的商品,就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过剩商品,魏启大陆的统治者们决心送一整代年轻人到前线送死。
但很快,他们就会后悔这个决定。正如爱德华·格雷在战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魏启大陆的灯火熄灭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重新亮起。”
魏启历1860年11月10日,大旷帝国正式展开对燃炙共和国的攻势。同时,大旷帝国联结欧兰古谭斯帝国和铁桶帝国分别发起了对魏启联邦合众国与徐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攻势。
魏启历1860年11月29日,大旷帝国军队攻破联邦护国队的防线,越过卡盛威尔防卫区,联邦大片土地沦陷。
魏启历1861年3月,欧兰古谭斯帝国攻陷何尔蒙,包围了首都何其正,但因为常务委员会三元老之一的何其正释放了“魏启之魂”稳住了阵线,欧兰古谭斯帝国军队陷入了苦战。
有待补充。
魏启历1868年10月,因为交战双方谁也不能更进一步,而双方国内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内外交困的双重压力迫使双方都站到了谈判桌前。随着10月14日,战争双方在卡盛威尔正式签定停战协议,第二次魏启大战正式落下了帷幕。
重要战役
亦江战役
亦江战役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魏启大战的彻底爆发。
卡盛威尔战役
魏启历1860年11月,大旷帝国集结机动部队绕过卡盛威尔,沿着映日河一路突破后受阻,但重要防御屏障卡盛威尔失守,徐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面积国土沦陷,西联盟做出反应后双方陷入焦灼。
不同于之前的各种小摩擦,映日河闪击战标志着第二次魏启大战的全面扩大。
璃玑-阿扎克斯战役
就在卡盛威尔战役打响的同时,另一场关键战役也在燃炙共和国的璃玑和大旷帝国的阿扎克斯拉开序幕,璃玑和阿扎克斯两城被三角山脉南段分割,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燃炙共和国陆军总参谋长燃斐岚上将在这个方向部署了四个集团军,合计120万人,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败大旷帝国。燃炙军队之所以在这个方向投入如此之重的兵力,还有一层政治和经济因素:假如失去阿扎克斯,那毫无疑问,那帝国的首都将直接暴露在燃炙军队的面前;另一方面,区魏启历1859年,璃玑对面的阿扎克斯是狄库邦第二大的城市,生产了全邦1/3的小麦,80%的糖,70%的煤炭,68%的铸铁和58%的钢材,假如获得阿扎克斯,燃炙人将获得大旷帝国北部少有的绿洲和大片的工业。
大旷帝国方面,斯瓦德利·萨姆依·旷侯爵率领的三个集团军抵达了阿扎克斯战场,随后挥师北上,直扑璃玑。斯瓦德利之所以敢不等援军到位就主动出击,完全是因为低估了燃炙军队的动员速度。经他计算,燃炙军队在开战20天后只能动员出30个师——但实际上燃炙军动员了52个师;斯瓦德利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又高估了旷军的动员速度——在战前,他计划调派1.1万趟列车以投送兵力,但实际的数字是不到2000列,其中的一半还堵在了狄库。于是当璃玑-阿扎克斯战役打响,燃炙军就在这个局部战场取得4:3的兵力优势。对此,斯瓦德利一无所知,因为旷军缺乏侦查用的飞行器,这在广阔的中部大陆平原上极为致命。
11月23日,两军在璃玑远郊爆发了前哨战,博德·卡奥拉·旷伯爵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击退了燃炙军的第四集团军,随后转入全军追击。与此同时,阿萨维·拉卡玛·旷伯爵的第四集团军在阿扎克斯结束了燃炙军的第五集团军的攻势,形势一片大好。看起来,战场的每一步都在斯瓦德利侯爵的计算中,直到燃炙军一记左勾拳正中旷军的命门——阿扎克斯。11月29日,就在北线旷军追歼残敌之时,燃炙军第三、第八两个集团军对阿扎克斯发起了合围。此城是狄库邦第二大城市,大旷帝国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亦是四条重要铁道的交汇点。一旦阿扎克斯失陷,旷军北线的两个集团军就将被彻底切断退路、沦为孤军。此时防守阿扎克斯的只有鲁德·尼维尔·旷子爵的第三集团军。11月29日,鲁德对三倍于己的燃炙军发起了主动进攻,结果遭遇大败,不得不让出阿扎克斯,至此胜负已分。
此战,燃炙军居然打出了斯瓦德利想打出的效果,以一部兵力吸引敌军来攻,随后全军像一道旋转门一样完成右转,隔开并吃掉敌军。看上去,旷军北线的两个集团军已经是插翅难逃,但就在这个时候,燃炙军的电报员又发威了——12月11日凌晨,旷军截获了一封燃炙军电报,毫无意外还是明码电文,准确地告知了燃炙军的行动路线,并指出三角山脉南端有一个30公里宽的巨大空隙。燃曲涅中将的第三集团军负责封死这一个空隙,但他行动迟缓,这就给旷军留下了一天左右的逃亡时间。于是斯瓦德利做出了他在整场战役中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博德和阿萨维两部兵力抛弃辎重、全速逃亡。和之前不同,旷军撤退路线上的铁路已经被燃炙军切断,所以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博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此记载:“前进的路上随处可见被遗弃的火炮,带不走的伤员,倒毙的马匹,还有昂贵的电报设备——这些东西通通都要丢给燃炙军队。我部已有三周多没有休息,全军大概只剩1万条枪。如果遇上战斗,只需一个骑兵师便能使我全军覆没。”博德的担心之所以没有变成现实,完全仰赖于燃炙军那如蜗牛一般的追击速度。12月21日,燃炙军止步于狄库北部的梅希尔要塞,这个要塞堪称钢铁要塞,它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坚守到了魏启历1861年5月,挽救了旷军无数命悬一线的战士。
至此,璃玑-阿扎克斯战役正式结束,此战旷军一共损失了35万部队,占全军总数的1/5,就连斯瓦德利都自嘲到:“若是那科亚尔陛下还在世的话,一定会因为丢掉阿扎克斯而将我枪毙。”而燃炙军队则损失了接近20万部队。该战役的结束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堑壕战的序幕。
远碟保卫战
远碟保卫战是魏启历1860年至1861年间霜海战争的决胜战役,发生开始于魏启历1860年冬,持续了四个月零三天,到魏启历1861年春1月29日结束。远碟群岛遭受胡意志帝国元首德·诺兰·胡德雷克夫带领胡意志帝国舰队侵袭,皇家守备队集中全国力量,拼死抗击,战斗惨烈。
远碟群岛首都远碟城一战以潘银·埃库里克带领的皇家守备队的惜败结束。战斗以胡意志帝国的胜利告终,奥薇邦妮联合王国被迫赔款投降并让出了平海全岛以及其海域的开发权。
战斗结果直接导致城市遭受毁灭性的重创,繁华的都市沦为一片废墟,皇室守备队几近全灭,民众大量伤亡。但胡意志帝国舰队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接近半数的战舰沉入大海,超过5万名士兵战死在了惨烈的巷战中,整个帝国海陆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次年,诺兰元首宣布舰队回撤。不久, 奥薇邦妮联合王国也宣布退出第二次魏启大战。诺兰元首于魏启历1861年归国后宣布退位,帝国成立了临时议会,提前退出了第二次魏启大战。
历史上将此次惨烈的战役称为远碟保卫战。
详细信息:远碟保卫战
不冻港防卫战
魏启历1867年,大旷帝国发动巨型舰队对毫无准备的胡意志帝国重港力学港发起了突袭。在仓促之中应战的胡意志帝国舰队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大旷帝国的舰队,宣告了旧时代的大旷帝国海军成为强弩之末。胡意志人民把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称之为不冻港防卫战。
详细信息:不冻港防卫战
伤亡统计
后日谈
众多史学家广泛认为,第二次魏启大战没有赢家,因为这场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的后果,对全大陆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期间,数百万士兵和平民丧生,无数家庭破碎,国家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战争结束后,虽然交战双方在卡盛威尔停战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这份停战协议并未真正带来和平,反而埋下了下一次大战的伏笔。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各国的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被大量消耗,导致了战后长期的经济萧条。各国政府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债务,以支持战争和重建家园,这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战争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秩序。战前,南北大陆的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和协定维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然而,战争使得这些条约和协定化为废纸,国际体系陷入混乱。战后,虽然建立了纽菲-狄库体系,但这个体系并不稳固,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心理创伤。战争中的暴力和血腥场面给士兵和平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导致了许多人的心理疾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战争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